Monday, October 20, 2008

與輕型機同翱翔─呼叫鶴移棲計劃

呼叫鶴可以長到五呎高,是北美長得最高的鳥類,因叫聲低沉,而得名。成鳥羽色全白,非常漂亮。因數量極少,除了博物館,很難在野地看到。這張照片攝於芝加哥大地博物館(Field Museum)。

註:
  十月十八日,由周賢孟領軍,喬慧如、趙逸、龔蕙、羅效玉、趙世滄及我;我們一行七人,開了一部van,到印地安那賞沙丘鶴,雖然現在還不是賞鶴的高峰期,但 也已經可以看到三千多隻鶴了。這個時候去,實在很好,不會太冷,還可以在森林中閒逛、健行、看夕陽。來回路程中,邊聊天,邊吃零食,彷如又回到學生時代的郊遊。賞鶴,話題難免繞著鶴群東南西北亂扯,我談到每一年會從芝加哥上空飛過的一組飛行隊伍,竟然很少人注意到這一群美麗的白鶴。我今天貼上這篇,簡單介紹一下這項由飛機帶領白鶴飛翔的計劃。希望你與我共同來體會一下人為與自然界之間的奧妙關係。 

  每年十月底,芝加哥附近會出現一群奇特的飛行隊伍。這支隊伍,由一部超輕型飛機領隊,帶領一群姿態優雅的呼叫鶴(Whooping crane),在天空呈人字型排開。
  呼叫鶴原本在美洲大草原有大量族群,後來因為美國開發大西部,加上獵殺,族群逐漸衰微,根據專家統計,一八六0年,約有一千四百隻左右,至一九四○年,竟只剩下十五隻。後來經過人為保育,這群野生鶴逐年增加,到二00三年,已有一百八十四隻。科學家雖刻意保護這群野生鶴,卻也不免擔心如此弱勢的族群,禁不起一場颱風的侵襲,或一場疾病的肆虐而絕種。於是,科學家遂採取人工繁殖,再進行野放的方式,來擴大呼叫鶴的數量。目前,靠人工繁殖的呼叫鶴,約有兩百多隻,加上野生的,總共也才四百多隻。
  為了帶領人工繁殖的呼叫鶴在寒冬來臨時移棲,科學家利用超輕型飛機訓練牠們飛行。
  護送鶴群移棲的策劃工作,從一九九四年就已經開始,直到二00一年,科學家才展開這項實驗性質的飛行。第一年,帶了七隻鶴南下,第二年帶領十六隻鶴飛行,至今成果豐碩。護送的輕型飛機有四部,工作包括輪流領隊、探測風向、觀察降落地點等。
  孵育幼雛,在馬里蘭州的Patuxent野生動物研究中心進行。飛行計劃,從四月、五月鶴還在卵中孵育時就已開始,鶴是屬於早成性的鳥類,還在蛋裏面時,就會在殼裡細聲的叫,因此,孵育期的最後十天,科學家就在周遭播放輕型飛機的噪音以及母鶴的叫聲,讓牠們熟悉聲音頻律。小鶴長到兩星期左右,飛行員即漸漸接觸小鶴,拿些小鶴玩偶逗牠們玩,同時在飛機附近放些假鶴,吸引小鶴親近這個大怪物。為了避免鶴太依賴人,而失去野外求生的本能,科學家只讓飛行員和餵養者靠近。人與鶴接觸時,必需裝扮成鶴,全身以白布緊密包裹,連臉孔都不能露出。
  鶴長到四十至六十天左右,就被送到威斯康辛中部的Necedah野生動物保留區,進行野地訓練,在這邊,牠們要學會在濕地覓食、展翅高飛等各項技能。
  秋末冬初,呼叫鶴開始南下的旅程,由Necedah保留區出發,目的地是佛羅里達中西部海岸的Chassahowitzka野生動物保留區,這是一段漫長的路途,途經伊利諾、印地安那、肯達基、田納西、喬治亞幾個大州,全程約有兩千公里。
  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一天可以飛行一百五十公里。飛行的速度,往往和鶴的體力、天氣好壞以及風向有關。有時牠們一天只飛三十公里就得停下休息,有時風把隊伍吹散了,飛行員還得費點功夫把牠們找回來(每隻鶴都帶有追蹤器)。這些嬌貴的鶴一落地,工作人員就得急忙把牠們聚集一塊,用臨時籬笆圍起,以免半夜被野生動物吃掉。第一年飛抵佛羅里達的七隻鶴中,就有兩隻被山貓(Bobcat)吃了,讓工作人員不得不特別顧慮這些意外事故。
  科學家原先期望鶴群經過三年的飛行訓練,就不再依賴飛機護送,而能自行認路,由經驗老道的識途老鳥,帶領初生之雛。呼叫鶴平均長到五歲,即開始生育繁殖,如果鶴的下一代,能由牠們的父母帶領飛行,科學家的心血,就不算白費了。
  這項飛行實驗的結果,出乎科學家的預料。二00三年四月,二十一隻呼叫鶴自行整隊,從佛羅里達往北飛,牠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沿著老路返鄉,回到威斯康辛的Necedah老家,這回,沒有飛機護送,牠們憑著真本領回到故鄉。
  科學家將呼叫鶴分為兩大族群,在德州過冬的一群是野生鶴,在佛羅里達過冬的為人工繁殖的一群。
  佛 羅里達在二OO六年二月初有一場致命的龍卷風,造成約二十人死亡。人受害,連鳥也不能倖免。我在「芝加哥論壇報」看到一則新聞,二OO五年底由威斯康辛用輕型機帶領飛到佛羅里達的十八隻呼叫鶴,也在這場天災,確定死了十七隻,剩下那一隻,科學家還在尋找。後來我就不知道那一隻的下落如何?天災難測,能不悵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