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在林中與黃蜂相遇


  在森林中散步,我經常會很仔細的觀察周遭的一切。即使一棵樹,我也會看得入迷。就像我眼前這棵楓樹,枝葉如蓋,交織著紅、橙、黃、綠的色彩,寫盡了秋的成熟、嫵媚。除了繽紛的枝葉以外,披掛在它身上灰色的大蜂巢更耀眼。蜂巢,彷彿一張神秘的網裹住了樹身,越發引起我的好奇。
  蜂房的結構很特殊,像一個密閉的巨大長繭。這是一個黃蜂巢,黃蜂比一般蜜蜂更毒且危險。牠們的攻擊行為令人難以捉摸。我細讀豎立在旁邊的警示標幟,除了警告人們保持距離,另外有一段說明:黃蜂在森林中築巢,對整個林木的生態循環系統有益;因為黃蜂以昆蟲為食,無形中也幫助林木除去一些天然的蟲害。
  看到蜜蜂,我們總會聯想到香甜的蜂蜜。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蜂都會釀蜜,會釀蜜的蜂釀出來的蜜也不見得都可口,有些甚至有毒性和惡臭,對人體有害。全世界的蜂大約有一萬多種,但是能採花粉、釀製蜂蜜的蜂只有二十幾種。像長腳蜂、酒壺蜂、虎頭蜂,以及我現在看見的黃蜂,都是以捕捉昆蟲來飼育幼蟲而不釀蜜的。
  不管釀蜜為食或抓蟲營生,大多數的蜂類都過著分工合作的團體生活。一個蜂巢就是一個社會族群,裡面住著幾千幾萬隻的蜜蜂。蜂的社會以雌性為主導,蜂后為中心。當舊蜂后死亡或蜂巢的蜂過多時,工蜂會主動興建一批比較大的巢室,稱為「王臺」,然後把蜂后最近產下的一批卵放到王臺養育。撫育出來的蜂后有很多隻,經過一番博鬥以後,最強的會咬死較弱的,成為蜂后。一個蜂巢裡只有一隻蜂后,上百隻的雄蜂,以及數以萬計的工蜂。蜂后專司產卵,雄蜂只和蜂后交尾,工蜂全是雌蜂,負責林林總總的工作,包括築巢、採蜜、抓蟲、餵養下一代、培育蜂后等。
  我小時候住在鄉村,三合院的屋簷下或山中的果園,偶爾會有蜜蜂築巢,我經常頑皮的拿竹竿想將蜂巢搗下。長輩屢次警告我,不要太靠近蜂巢,蜜蜂會螫人的。其實蜜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只有受到驚嚇或遭到侵襲的時候,才會用尾部的毒刺螫人。蜜蜂螫人要付出生命代價,因為毒刺插入敵人體內,無法拔出,整個尾部連著毒刺就留在敵人身上,扯裂的傷口無法復原,最後只有死亡。
  在美國,每年平均約有上千人被胡蜂、黃蜂等毒蜂叮螫而死,這些蜂的毒素並不會置每個人於死地,但是有些人的體質對這種毒素特別敏感。我有一個朋友經常提起,只要一隻蜜蜂就能奪走他的性命。他說這句話時的表情,總是嚴肅中帶著傷感。的確,他這一輩子只能遠離蜜蜂。他有一次被蜜蜂螫到,當場休克,送醫急救以後,幸運的脫離險境。後來經過多種醫學測試,查出他的體質對蜂的毒性過敏,所以,他隨身都得攜帶一種注射藥物,以防萬一被蜂螫到,可以馬上急救。
  大地是一幅不朽的藝術傑作,穿梭在山風林影之間,真是心靈的至高享受。然而自然界卻危機重重,許多動物、植物看起來賞心悅目,但是具有毒性,不慎遭受襲擊或誤食,經常會危及人命。親近大自然,對於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事物,除了好奇,更需要具備一點基本常識。科學的知識,能幫助我們從所見的事物中,領略更深奧的真與美,並且了解既定的秩序。
  在林中與黃蜂相遇,使我領悟到人與萬物之間,知己知彼,相互尊重的原則與道理。

Friday, May 22, 2009

書香縈繞漢尼堡

湯姆和哈克是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兒童人物,他們也代表著歡樂的性格中,滿不在乎,足智多謀的精神

密西西比河悠悠流過漢尼堡,孕育的是一座美麗的文學花園。(漢尼堡渡船頭)

白色這棟建築是馬克‧吐溫兒時的家,旁邊這道白色圍牆,就是著名的「湯姆圍牆」

馬克‧吐溫博物館(舊館)

馬克‧吐溫博物館(新館)

漢尼堡街頭的觀光車

  如果你問我,美國中部哪一個州最值得一遊,我建議你去密蘇里。
  浩瀚的密西西比河貫穿全州,五千多個錯綜複雜的鐘乳石洞穴網分布各處。地表山明水秀,地底另有乾坤,密蘇里的確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
  遊山玩水以外,密蘇里還有一個小地方。
  從聖路易沿著密西西比河河畔北上,越過種滿玉米、黃豆的田野,經過幾處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大約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你會看到一個溫馨的小鎮─漢尼堡(Hannibal)。   
  小鎮只有幾條街,商店、旅館、書局、戲院、博物館、渡船頭、公園...每個招牌都是:「MARK TWAIN」。
  「MARK TWAIN」正是漢尼堡人引以為傲的字母。
  讀過《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和《頑童流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嗎?《湯姆歷險記》描述人生階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頑童流浪記》寫的是責任漸漸沉重的青春期,相信青少年都不會錯過這兩本書。
  湯姆和哈克很頑皮,他們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兩人常常做出許多令大人頭痛、煩惱的事情。湯姆受處罰粉刷籬笆,他卻使鬼計,讓小朋友相信那是很高尚的藝術,爭相做這份工作。三個頑童逃到河對岸的荒島扮海盜,全鎮的人都以為他們溺斃了,正在教堂舉行喪禮,兩個頑皮鬼卻惡作劇的溜回教堂,躲在樓上參加自己的追思禮拜。兩個頑童半夜到墳場玩,卻意外破了一宗謀殺案。湯姆和同學蓓琪在洞穴中迷失三天三夜,讓全鎮的人憂心焦慮。寡婦收養了哈克,逼他過文明的生活,使他坐立難安。哈克和黑人吉姆,沿著密西西比河的逃亡經過。以上這些,都是書中很精采又感人的片斷。
  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成功塑造書中主角的個性,讓湯姆和哈克成為美國文學最著名的兩個兒童人物。他們也代表著美國人的性格中,滿不在乎、足智多謀的精神。
  書中的背景,位於密西西比河畔那個小鎮,就是「漢尼堡」。漢尼堡是馬克.吐溫成長的故鄉。頑皮的湯姆,正是馬克.吐溫自己的縮影,故事的情節,也是他童年生活的寫照。馬克.吐溫曾經說,書中的故事大部分是真實的,只是有些地方誇張了些。
  午後,我們在鎮上閒逛。
  街道的正中央有一棟「馬克.吐溫博物館」,這是鎮上最新的一棟馬克.吐溫博物館(這個鎮有很多棟馬克.吐溫博物館),距離博物館兩條街的地方,規劃成徒步區。馬克.吐溫兒時就住在這裡。兩棟建築緊密相連,白色這棟是他童年時的家,綠色那棟石屋是馬克.吐溫博物館舊館。馬克.吐溫的家,也規劃為博物館的一部份。這棟建築最吸引人的是屋旁那道白色的圍籬,頑皮的湯姆就是在這邊展現他的藝術才華,並且賺了不少玩具。
  馬路正對面,是馬克.吐溫第一個女朋友的家。還記得湯姆和蓓琪在洞穴中迷失的經過嗎?對了,這間就是蓓琪的家,現在樓下是書局,樓上還保持蓓琪的起居室和臥房,遊客可以入內參觀。再往前一點,是馬克.吐溫父親的辦公室。他的父親是司法官,這是一間法律事務所。街道盡頭,有一座雕像,雕像的兩個頑童就是湯姆和哈克了。
  漢尼堡的街道很寧靜,只有幾輛車子停靠在路旁。鎮上的居民臉上都有一股濃濃的書卷氣,談吐斯文,顯現十九世紀的禮貌與熱心,提到馬克.吐溫,他們會不自覺的泛出一種自豪的神情。
  密西西比河緩緩流過漢尼堡,孕育了一顆文學種子,散發出永恆的光輝。馬克.吐溫的成就,讓這個美麗的城鎮書香縈繞,性靈洋溢。
  一八三五年,馬克.吐溫誕生。那年剛好哈雷彗星造訪。一九一○年,馬克.吐溫逝世,那年哈雷慧星再度高掛星空。馬克.吐溫七十五年的生命歷程,冥冥之中,似乎安排哈雷慧星負責接送。
  馬克.吐溫四歲那年,隨著家人遷居到漢尼堡。他的誕生地在漢尼堡西南方的佛羅里達村,那是一個很小的村莊。馬克.吐溫在自傳中說:「村子住了一百個人,我出生就增加了人口的百分之一,要比歷史上許多偉人對一個市政人口的增加比例都高。」當然,這位文豪的誕生地現在也是著名的觀光點了。
  他在四歲半開始上學。六十五年以後,他寫回憶錄提到:「當時,密蘇里並沒有公立學校,只有兩間私塾,每個星期的學費兩角五分(要是有辦法收的話)。在大街南端一間小木屋裡,赫爾太太教小孩讀書,山姆先生在山上木造的學校教年輕人讀書。我被送到赫爾太太的學校,我記得很清楚,那情景歷歷如在眼前。」
  漢尼堡,早期是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商業中心,是豬肉的集散地,並以伐木業著稱。今日的漢尼堡,依然是舉世聞名的小鎮,卻已經見不到商業城鎮的繁盛。
  站在街頭,感覺盡是濃厚的書香氣息。博物館、劇院、藝廊成為城鎮的主要景觀。觀光客遠從世界各地到漢尼堡,他們大都讀過馬克.吐溫的著作,都喜愛馬克.吐溫幽默、誠實不誇的作品。有人崇拜他,有人慕名而來。走在街道,你會聽到興奮的喊叫聲:「太好了!原來湯姆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你看,蓓琪的家就在這裡!」「小鬼頭!原來這麼一道小小的圍牆,就能讓他想出那麼多花樣來,喔!我真愛死了湯姆。」(我確實聽到一個老太太這樣高聲喊)
  一八四七年,馬克.吐溫的父親去世,他從學校退學,在「漢尼堡郵報」當印刷學徒。一八四九年左右,他轉到哥哥歐里恩(Orion)辦的「漢尼堡新聞」工作,他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在「漢尼堡新聞」的工作讓他得到不少啟發。一八五三年,歐里恩將「漢尼堡新聞」轉讓他人經營。馬克.吐溫離開漢尼堡,開始過著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生活。
  有一段時間裡,他在來往於密西西比河的船上當水手,擔任領航員。
  「馬克.吐溫」是密西西比河水手報告水深的喊聲,意思是水深兩尋。密西西比河的河道深淺不一,兩尋是船舶可以行走的最淺深度。當領航員在河道上高喊「馬克.吐溫」,表示船舶可以安全航行。(註:Mark Twain是Mark Two的意思,Two發Twain的音,就像台灣將數字一二,唸成么兩一樣)
  一八六二年,他轉到內華達的「企業報」當記者,以馬克.吐溫為筆名撰文(他的本名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想必是紀念他在船上工作的日子。
  馬克.吐溫雖然旅居世界各地,但是漢尼堡才是讓他文思泉湧的源頭,才是他文學創作的原鄉。馬克.吐溫最著名的幾部作品《湯姆歷險記》、《頑童流浪記》、《密西西比河上》都是以漢尼堡及附近的城鎮、洞穴為背景。
  讀馬克.吐溫的自傳,就如同聆聽一位長者娓娓道出他的人生觀,讓我有一種真誠、溫馨的感覺。他談妻子、女兒、親戚、朋友,內心總是充滿著愛與同情。我想,成為一個優秀作家,除了在知識上不斷的追尋,心胸坦蕩,心中有愛也是必要的條件吧!
  坐在漢尼堡的渡船頭,順著潺潺水聲,望向對岸茂密的森林,山巔水湄之間,書中的人物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彷彿親眼見到湯姆和哈克,用力的划著偷來的木筏,正要逃到無人居住的傑克遜島呢!
  密西西比河悠悠流過漢尼堡,孕育的是一座美麗的文學花園。

Wednesday, May 20, 2009

懶人花─玫瑰

玫瑰的色澤,有各種象徵,紅色,表明愛與關懷;深粉紅色,代表感謝與欣賞;淺粉紅色,充滿欽佩與同情;白色,表示尊敬和謙遜;黃色,說明內心的喜悅;菊色,表達熱情與渴望

寒冬來臨前,徹底修剪枝葉,是我種植玫瑰的唯一秘訣。它們在牆角默默綻放,溫馨陪伴我,讓我享受一種閒適、安逸的生活

  據說,人類在懂得欣賞玫瑰的美態以前,已經把玫瑰花瓣當成美食了。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寫了一篇有關玫瑰嘉肴的文章,列舉了幾種玫瑰的吃法:玫瑰沙拉、香酥玫瑰、玫瑰果凍、玫瑰果醬、玫瑰茶、玫瑰酒...,對於料理的作法,他在文章中也有詳盡的描述。中國人是講究吃的民族,天地萬物,都能變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用玫瑰花瓣來薰茶、釀酒、製蜜餞,也算是民族性的表現。
  法國人講究浪漫情調,著重氣氛。同樣是玫瑰,法國人就賦予不同的意義。他們用玫瑰花瓣蒸餾出玫瑰油,製成香水。大約要兩噸的花瓣才能製成一磅玫瑰油,所以香水很昂貴。送心愛的人一瓶香水,就等於奉上千萬朵玫瑰。
  古西臘人喜歡安逸、閒適的生活,臥在鋪滿玫瑰花瓣的床榻上,品味人生,成為一種流行。古希臘的哲學家特別多,是不是因為玫瑰的緣故,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沿至今日,「玫瑰」一辭,在英文中仍有安逸的意思。
  玫瑰是英國的國花。英國人對於玫瑰,除了藝術方面的鑑賞,更有一股宗教崇拜的狂熱。情人節、生日、婚宴、喪禮、國家慶典,任何場合都少不了它。
  玫瑰的妙用當然不只這些,除了美態、美味、芬香,它的色澤也有各種象徵:紅色,表明愛與關懷;深粉紅色,代表感謝與欣賞;淺粉紅色,充滿欽佩與同情;白色,表示尊敬和謙遜;黃色,說明內心的喜悅;菊色,表達熱情與渴望....。
  在植物分類學中,一提起薔薇科,讓人不約而同聯想到玫瑰。其實,薔薇科包括三千多種不同的植物,像草莓、山渣、蘋果、櫻桃、桃子、李子等,都與玫瑰有親緣關係。我以前總是疑惑這樣的分類,蘋果樹粗壯得如拳王阿里,玫瑰溫柔得像戴安娜王妃,怎麼說也不應該湊在一起。
  我仔細研究以後,才發現植物學家是以花朵的形狀來分類,薔薇科植物的花一般都有五片花瓣和五片萼片,花心有若干雄蕊,中央是單一的雌蕊。   
  大約從一八六七年起,人類就懂得改良玫瑰品種。歐美各國,每年都舉辦「玫瑰選美會」,參賽者都費盡心思改良新品種。經過人工改良,玫瑰品種多樣,花的形狀也繁複多了。市面上,我還沒看過只有五片花瓣的玫瑰呢!是不是因為品種過度改良,原生的野生玫瑰已經消失了?
  我不擅長整理庭園,栽植玫瑰卻有一點心得。我種玫瑰唯一的秘訣,就是在寒冬降臨前,徹底的修剪枝葉。有人說玫瑰嬌貴難養,我卻戲稱它們是「懶人花」。幾年前,我在家中庭院試種幾株,幾經冰霜寒雪、日晒雨淋,花兒卻從沒鬧過情緒。
  三月初,玫瑰自然而然綻放豔麗的色彩。五六月盛開的時候,視野所及一片花海,連牆面也染得通紅。秋深葉落,玫瑰依然零星開著,直到下雪,才躲進雪中休眠。來年,春風招手,玫瑰又重現一片風華。
  我種植的玫瑰,提煉香水尚嫌不足,要作料理恐怕不夠;不過,它們總是溫馨的陪伴我,讓我享受一種閒適、安逸的生活。
 

Thursday, May 14, 2009

騾蹄谷音

灰褐、赭紅、乳白,每種色彩,都訴說著一段不同年代的故事。大峽谷保存了地球上最細緻完美的地質

大峽谷內除了科羅拉多河流經的主峽,還有許多側峽、溝壑、岩塔、方山等巨大的岩石結構

谷底是酷熱的沙漠,谷頂是冷冽的高原

迅速變幻的光影,映照在起伏的山巒間,使得大峽谷的輪廓,顯得格外分明

  住在大峽谷北谷的印地安人,以「Kaibab」這個字來描繪大峽谷的風貌,意思是「橫躺的山」或「翻轉的山」。「Kaibab」音譯成中文「凱霸」也很貼切,就如美國探險家包威爾所稱:「它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奇景」。
  大峽谷,由流經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羅拉多河沖蝕而成,長四百四十六公里,寬二十六公里,深一點六公里。除了科羅拉多河流經的主峽,還有許多側峽、溝壑、岩塔、方山等巨大的岩石結構。
  它,歷經億萬年的歲月,記錄一段悠悠的歷史,保存了地球上最細緻、完美的地質;它,氣勢磅礡,令人驚攝;它,柔美嬌羞,令人迷惑。
  午後,突然下起猛烈的冰雹雷雨。瞬時,地面一片銀白,廣闊的山嶺在雨簾中若隱若現,大峽谷的景觀在數秒之內煥然一新,彷彿一座壯麗的舞台,倉促之間換了場景。
  我以最快的速度奔回旅遊中心,還來不及喘息,就聽到一旁的遊客拿起行動電話,報告他的行程:「我才剛到,就碰到這場沙漠甘霖,冰雹像一顆顆巨大的碎鑽敲擊山壁,我彷彿聽到科羅拉多河在怒吼...」一聽到科羅拉多河,我竟憂愁起來。想到今晨一同騎騾出發的伙伴們,正向峽谷探底,此刻,他們是否已經見到澎湃的激流?
  穿越大峽谷,窺悉它的深奧,是許多旅遊者的心願。峽谷內每個景點,都開闢人行步道,有些平坦易行,有些則需要極大的體力、耐力,才能走完全程。貫穿南北峽谷的通路,全程三十七公里,都是迂迴曲折的盤道、陡坡。穿山越谷,除了步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騎騾了。
  參加騾隊遊峽谷,要數個月前預定,如果運氣好,還是有機會臨時補位。我的運氣不錯,雖然行前一星期才預約,卻訂到了。
  我到大峽谷以後,才知道光是訂到騾子還不算數。騎騾,還有許多限制哩!必需十二歲以上、體重不能超過九十公斤、體能良好、精神狀況正常、無懼高症、沒有懷孕、能通英語、要有馭騎的經驗、要有足夠的臂力收韁或鞭策,還有,從騾背摔下來的後果要自己負責...。不等閱讀完資料,我已經開始猶豫,想打退堂鼓,然而,峽谷綺麗的風光又怎能錯失?遂硬下頭皮,遞上騎騾同意書,參加半日遊,前往Supai Tunnel。
  收回我的同意書,公園管理園好心的告訴我:「騾子非常容易受到驚嚇,當一隻騾子受驚,其餘的騾子會同時發狂,尤其遇到險坡,很容易發生意外。為了確保遊客的安全,因此,除了一部懸在胸前的相機,任何東西都不准攜帶。」我問:「水也不行嗎?」他回答:「難道你願意為了在騾背上喝一口水而弄得人仰騾翻嗎?」
  管理員的話語在我腦中衝擊一夜。
  騾隊在黎明出發,沿著北凱霸棧道(North Kaibab Trail)向南行。這條棧道是橫越大峽谷的必行之路,也是北峽谷探向谷底的唯一通道。騾隊分批前進,每組大約十人左右,各由一個領隊帶領。
  出發前,領隊簡單說明如何操控騾子。他說,這些騾子都訓練有素,只要輕鬆的放開韁繩,牠們自動會一匹緊跟著一匹行走。他也叮嚀,騾子習慣沿著山壁外緣走,只要保持身體平衡,就不會出事。
  「寇蒂」是匹健美的母騾,我騎在牠的背上,顯得威風凜凜。領隊交給我一根特別長的皮鞭,告訴我:「萬一寇蒂偷懶不走了,踢牠一腳,抽牠一鞭,不用客氣,但是千萬別脫隊。」皮鞭拿在手上,我心裡想,這根鞭子用不上吧!搭配我這身裝扮,還挺帥氣的。
  迎著晨曦,騾隊緩緩走出森林,步道由寬漸窄,大約二十分鐘以後,來到大峽谷最壯麗的景點。在海拔二千六百九十公尺北谷高原的懸崖邊,俯瞰是絕豁斷崖,仰望是危岩聳壁。我騎在騾背上,面對這觸目驚心的景致,早已魂飛九宵雲外,哪敢舉頭望明月,甭說低頭思故鄉了。這時,我才驚懼自己的勇氣。
  然而,是青山太嫵媚?或是清晨的鮮草特別嫩?才越過一個轉角,我這匹寵騾竟然撒野啦!靠到崖邊吃起草來,任我怎麼拉扯也不肯前進。我深知,在僅容一匹騾行走的棧道,領隊不可能回過頭來救我,只得祭出皮鞭,狠狠抽了寇蒂一下。
  騾子非常善解人意,只是貪吃罷了!鞭牠一下,我又後悔了。轉念一想,山徑雖險,騾子天天行走,還有誰比牠們更熟悉這條道路呢?就算閉上眼睛,騾也摸得清路線呀!騎牠,就得完全信任牠。
  一念之間,我的心情豁然開朗,不再畏懼險峻的地形。我開始欣賞沿途的景致,和步行的旅人打招呼,聆聽領隊的解說,仔細觀察岩石的結構、層次。灰褐、赭紅、乳白,每種色彩,都訴說著一段不同年代的故事。億萬年前的海底砂石、火山爆發的遺跡、激流切割的岩面、海洋生物的形骸,全都集聚在這個山谷裡,成為時間推移的明證。
  放眼望去,斷崖處,峭壁玫瑰恣意綻放,山壁間,仙人掌結滿豔紅的果實。山道陵線上,銀色的顫楊木、翠綠的黃松沉穩的挺立,繽紛的色彩在山間流動。儘管騾蹄蹎躓,塵沙飛揚,我仍聽到鳥叫蟲鳴,也看到起伏的山巒間,迅速變幻的光、影。
卸去緊張、恐懼的外衣,依然在一落千仞的陡峭岩壁間行進,步履已變得輕鬆、愉悅。所謂「境由心造」,真是一點也不錯呀!
  Supai Tunnel是北凱霸棧道上一個休息點,由此往下望,可依稀見到谷底,也可清晰看到紅色的岩層櫛比鱗次排列,浩瀚雄偉。騾隊在此休息,也在此分道揚鑣。參加全日行程的人,繼續向谷底前進,我們的隊伍則在此折回。目送他們離去,看著騾隊消失在羊腸小徑,我期許自己,明年再來,也騎騾到谷底。
  北谷,是大峽谷的最高點,地勢高亢難行。回程都是上坡,騾兒走起來倍感吃力,因此,每爬一段,就得停下來喘息,領隊也藉此機會,讓大夥拿起相機留影。寇蒂精力充沛,上坡時總是先跑幾步,等所有的騾子都到齊後,牠早已休息一陣了。
  谷底是酷熱的沙漠,谷頂是冷冽的高原。大峽谷的風光,沒有一刻是重疊的,它就像善變的女人,詭異難測。然而,它的瞬息萬變,卻風情萬種,這也是大峽谷最令人著迷之處。
  剛剛在騾道上,我還曝曬在炎陽下,才回到谷頂,還沒換下沾滿汗水的衣衫,就碰上這場雷雹雨了。幾個小時之間,我彷彿從沙漠來到冰原。
  傍晚,雨勢稍歇,一抹斜陽射向山頭,兩道霓虹橫跨山谷,為這場突來的夏日風暴畫下句點。薄霧漸漸散去,峽谷,彷彿換了一身色彩瑰麗的禮服,鍾靈毓秀,令人陶醉。
  站在山巔,望向綿延起伏的崇山峻嶺,霞光在氤氳水氣中飄浮,彌漫一股神秘的氣息。
  夜色漸沉,八月的風,已有寒意,催人添衣。
  山欲闔眼,星辰已至,如詩的月色中,猶有騾蹄聲響,劃破穹谷靜寂。此刻,前往谷底探險的騾隊,應該還在回程的路上,走在泥濘的山道吧!

Friday, May 8, 2009

看日出

密西根湖,離我住的地方那麼近,開車只要十分鐘

芝加哥的春景。我每天在這個公園進進出出,一晃就已過了十多年

  朋友問我:「妳有沒有到過湖邊看日出?」
  我答:「沒有。」
  朋友說:「妳應該到湖邊看看的。湖邊的日出不同凡響,尤其這個季節,味道更不一樣。厚厚的雲層翻湧如浪,快速向你奔來,幾乎貼近湖面,然後太陽驟然從湖面昇起,那種感覺只在一瞬間,讓你很具體的看到了一天的開始。」
  「你常去湖邊看日出嗎?」我好奇的問。
  「沒有,在芝加哥住了將近二十年,這還是我第一次到湖邊看日出。」朋友說。
  我們相視而笑,因為湖邊離我們住的地方那麼近,開車只要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住了將近二十年,這才第一次到湖邊看日出,不是很可笑嗎?
  朋友反問我:「你在芝加哥住幾年了?」
  「將近十年了!」我告訴他。
  朋友善意的勸我:「一晃也就二十年了,找個時間到湖邊看日出吧!湖邊多近哪!湖邊的日出那麼美,二十年來,我卻不曾仔細安排一個清晨去看它,欣賞它,享受它的美好。想起來,有點遺憾哪!」
  是呀!湖邊多近哪!但是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過了,清晨起來,送小孩上學,趕著上班,假日賴在床上。如此周而復始,不曾變化,生活隨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麼有規律,就如同太陽天天升起。
  初升的太陽美嗎?它天天運作,我們從不覺得它有什麼特殊。但是,我見過初升的旭日,當我還是孩童的時候。
  那時候,我住在海邊,喜歡跟爸爸提著菜籃到魚港買鮮魚。買鮮魚要趕早,趁著天未亮就出門。我家在半山腰,到海邊必須沿著山坡往下走。天微微亮,你會先聽到漁船「砵、砵、砵、砵」的馬達響,接著聽到浪打岩岸「啪、啪、啪、啪」的潮聲。漸漸的,會看到許多漁船,在海面排成一列列,成群結隊的航向港灣,這是清晨漁船歸航的時刻。此時圓滾滾的大紅球自海平面升起,波濤散放出粼粼金光,整片天空煞時被染紅。那樣的日出之景,一直深深印在我腦中。
  也許朋友說得對,應該特別抽個空,到湖邊走走。湖邊多近哪!只要花一個清晨的時間,就可以有旭日初昇的美好時光,為什麼捨不得撥點時間呢?

Sunday, May 3, 2009

茶香

到雲林古坑玩,路經一家家庭式的茶廠及餐廳,我們在內用餐,也到樓上參觀製茶的過程

茶在製作的過程中,鋪放在竹籮上晾乾

  泡一杯滾燙的茉莉花茶,調暗燈光。
  茉莉花的馨香,在室內慢慢彌漫,盈握著茶杯的手,漸漸暖起來。總喜歡這種感覺,讓暗淡的燈光與琥珀色的茶交融,呈現一致的色調。悠揚的樂音在室內飄,氤氳的熱氣在室內轉。讓茶香四溢,再淡飲其甘醇。
  我不愛喝有色的氣泡飲料,也不喝酒。總是在夜闌人靜之時,獨飲一杯熱茶。清淡的茉莉花口味是我的最愛。有人說不懂得喝茶的人才喝香片,品質較粗劣的茶葉才需要混花香。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花的香甜已將茶的苦澀融合,粗糙的茶葉也因花香而變得細膩高雅,香片自有它迷人的風格。餐宴中我經常以茶代酒,茶的色澤,讓沒有酒量的我,在大夥舉杯敬酒時,不致因捧著一杯白開水而失禮。
  小時候,我住在外婆家,竹林圍繞的三合院外,有一座茶山。農忙的時候,我也跟著上山採茶。外公用細竹片為我做一個小茶簍,我學大人用一條粗布帶綁著,繫在腰邊,小茶簍裝滿茶葉後,我將它倒進外婆的大茶簍,每天都能摘好幾小簍。我年紀雖小,卻是很道地的採茶姑娘,懂得摘兩片一組的嫩綠葉片,外婆盛讚不絕,說我摘的葉片,定能烘出好茶。
  外婆上山時,總是扛著一大壺茶。烈日當空,站在半山腰,採得汗如雨下,滿手是繭。當她稍喘一口氣,即用廣口大杯倒滿一杯冷茶,快速的咕嚕咕嚕喝下。印象中外婆喝茶,大口大口吞,一種鄉下人習慣性的解渴方式,粗獷式的牛飲,卻有一股不拘的豪情,讓我至今難忘。
  外婆離開人世的時候,我沒能回去送她最後一程,手握著她託甥女帶來送我的一條金鍊子,深情親情凝聚心頭,想起的,竟是她手揮額頭大汗,豪飲一杯茶的幻影。  
  我喝茶習慣細啜慢飲,一杯茶從滾燙喝到溫涼。飄散的茶香,經常引燃我的思緒,我啜飲一口,腦中的記憶便活躍鮮明。有時,我覺得我不純粹是為了想喝它,只是喜歡泡一杯茶陪伴著我在靜夜中、孤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