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 2008

讓她單飛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he sculpture ALMA MATER serves as the " gateway to the University"
Locate on the corner of Green and Wright streets

Foellinger Auditorium
伊利諾大學校園一景

附帶一提,「成長不寂寞」書中兩位主角茵茵、雙雙,先後從這個校園畢業後,如今茵茵在伊大芝加哥校區醫學院學習做人工義肢,雙雙在普林斯頓大學研讀公共政策與行政,兩個女孩都是拿了全額獎學金,孩子的努力,也是兩個母親的安慰吧!


註:
  好友邱秀文在與我合著的書「成長不寂寞」的後記中,有一段話:「生孩子最痛,養孩子最累,教孩子最難。在海外,這最難還要加上面臨中西環境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做父母和任何專業一樣,都需要學習。學習的來源,除了書本的理論,專家的指導,還來自和孩子的相處,日常生活的體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痛、累、難,也有許多美好的感受和記憶」。
  我在「納許維爾的夜店」一文中,提及一位中年歌者,作一首歌,祝福即將上大學的兒子,歌曲中有母親看到孩子即將單飛的喜悅,亦有母親心中的掛念與不捨。
  寫「讓她單飛」的時候,女兒才進入大學沒多久,當她沈浸在新鮮人的愉悅時,我也開始體驗空巢的滋味,這篇寫的,正是我當年的心情。的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痛、累、難,也有許多美好的感受和記憶。
 
  女兒每天從學校傳e-mail 回家,告訴我們她上課的情形以及課外的生活,她的來信總是簡短幾句,像是「物理教授講課精采,人也幽默,如果同學提前離席,他會說,別管他們,那些大概是某人的爸爸或媽媽」、「你們一定很難想像四百個人一起上課的情景,非常壯觀,教室有三個大螢幕,教授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來,有聲歷聲的效果」、「數學課雖是小班制,同學都是一些不愛講話的男生,上課時,全班靜悄悄」、「大學城很少看到紅綠燈,但是車輛都會禮讓行人,很有人情味」,「我喜歡這裡的生活,傍晚在校園散步,涼風吹來很舒服」。我讀著這些簡短留言,內心充滿愉悅與安慰,我知道,女兒已經展開一段全新的生活,過得多采多姿。
  女兒八歲時,跟著我們一起來美國,我永遠記得她背著一個大背包,手拉一箱行李的小模樣。一路上,她把那兩件行李照顧得好好的,乖巧得令人心疼。初來美國,由於語言的隔閡,她總是花上別人數倍的時間來學習。我送她到伊利諾大學的路上,她開玩笑的說:「媽媽,我小時候真的很聽老師的話,老師說上課不准講話,我就真的聽進心裡了,所以連老師問問題時,我都不敢回答」,她雖是玩笑的自我解嘲,卻也道出一段艱辛的學習路程。
  她那一段適應美國生活的日子的確寂寞。一群孩子在公園嘻嘻哈哈遊樂,卻不讓她參與,因為她不會說英語。在學校,老師主觀意識中,也認為她什麼都不懂,很少給她發言的機會。幸好,她學習的意志堅定,總算渡過那段不愉快的時光。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下大雪,我牽著她上學,風雪交加,舉步維艱,根本無法前進,我說:「別去了,我們回家吧!」她卻堅持要上學,央求我:「媽媽,我雖然聽不懂,但我還是要坐在教室聽。」那天送她到學校後,我單獨走回家,想到這個固執的小女孩,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聽得懂老師的話語,一時五味雜陳,竟忍不住淚水直流。
  有一天放學後,她帶著同情的語氣告訴我:「數學老師最辛苦,有幾個小朋友已經教好幾遍了,仍然聽不懂,老師沒辦法,還得重覆的一教再教,老師實在好可憐。」孩子的天真,逗得我直想笑,那一刻,我也的確非常開心,她的學習已經漸漸進入佳境,至少,她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了。
  從半句英文都不懂,到如今順利進入大學,女兒的確有一段不平凡的學習經歷。這些年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陪她學習,給她鼓勵。鼓勵她多交朋友、上圖書館、參加社團活動、擔任社區義工。她彈琴的時候,我們在旁邊靜靜欣賞;她做功課的時候,我們陪著她看書;她遇到挫折的時候,給她言語的安慰;她發表意見的時候,我們當個忠實的聆聽者。
  那天,幫女兒把東西搬進宿舍時,腦中抹不去的,是她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她曾經孤單的立在公園看別人玩耍,也曾經光榮的站在白宮草坪演唱;她曾經受到師長的歧視,也曾經上台領到至高榮譽的總統教育獎,畫面在眼前變得模糊,我仍不願相信這個在院中堆雪人的小女孩即將獨立,再也不需要媽媽鬧鐘了。思緒憂喜交集,猛一回頭,正巧看見一個男孩向父母道別,頻頻擦著淚水,這個孩子,也許從未離開過家吧!看著這個男孩目送父母離去,我亦有一股難言的不捨。
  我們離開學校時,女兒並沒有這樣離情依依,她是個堅強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看她愉悅又自信的跟我們揮揮手,我也面帶微笑,放心的走了。此刻,是讓她單飛的時候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