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6, 2009

養老


  遠騰周作「深河」一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他提到「在這個國家印度教徒年紀大了之後,把家讓給孩子,自己外出過流浪的生活,那樣的人叫沙陀。」
  沙陀日日夜夜往恆河的方向而行,到達一個叫瓦拉納西的地方,在那邊等待死亡,期待在恆河邊火葬,讓自己的骨灰流放到恆河。他們相信恆河能潔淨人的心靈,死在恆河,能讓他們在來生轉世。
  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行為受印度教的影響很深,不同的宗教信仰,讓我們很難理解印度老人外出流浪的心境,以及那種期待死在恆河的宗教情懷。
  這次回台灣,與家人、朋友閒聊,無意間發現,台灣竟然也有不少老年人,像印度沙陀一樣出外流浪,只是少了宗教信仰的理由,這樣的流浪,其遭遇就頗令人同情。
  也許是自己已年過半百,也許是長輩也都上了年紀,與朋友閒聊,話題就難免牽扯到老的問題。年紀大了,還能和家人住在一起,當然是最幸福的,但不一定每個人有這樣的條件。
  目前台灣已有許多養生村,經營得有模有樣,但前提是,要有一大筆存款,才有能力住進去。
  某天與我大舅聊天,他提到我三嬸婆晚年選擇出家住到寺廟。我三舅公為人豪爽,順著他老婆的意,賣了一棟房子的錢,全捐給廟了。聽說之前捐了不少錢,我三嬸婆過的日子還好,後來錢漸漸花光了,她就開始要做事,到底要做那些活,也沒有人清楚,總是一些勞力事吧!
  正巧,有個朋友也告訴我,他岳父過逝後,他岳母即以廟為家,老人家不想麻煩孩子,增加兒女的負擔,選擇住到寺廟養老,孩子們每星期去看她。她每天早晨四點多起床,開始念佛經,幫忙煮飯,一天的活動扣除用餐、睡眠,幾乎都是念佛經。她的室友,老公為退休校長,由於在學校發號司令慣了,退休後將家裡當成學校,對她頤指氣使,讓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住到寺廟,每天悠閒種蘭花,養盆栽,研習佛學。當然,住到寺廟養老,也是要付生活費的,基本上,每個月最少台幣三千元,當然,比起養生村動輒好幾萬,還是便宜許多。
  在台灣,可以看得出來,老人的生活方式,漸趨多元化,「養兒防老」的陳腐觀念,已逐漸淡出人的腦海,越來越多上了年紀的人,喜歡依自己的意願,過自己的生活。聽說,選擇住到寺廟,每天念經修行的人,為數還不少。其實,人到晚年,仍能健健康康,心無旁騖的隱居山中,也是前世修來的福呀!
  我外公過世後,留下一片土地,我幾個舅舅,退休後相繼回到老家,他們希望我媽有一天也會回去。我回台灣,看到幾個舅舅現在都住在一起,比鄰而居,相互照顧,大舅平日吟詩寫作,三舅到社區大學練書法、習國畫,種種花草。人老了,回到老家,重溫手足親情,感覺非常溫馨,他們這種養老方式,倒讓我非常羨慕呢!
  我想有一天,當我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如果經濟許可,我會選擇住到養老院。住養老院,除了有相近年紀的朋友,聊天比較有共同的話題外,還有專業的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照顧。
  我相信,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能夠坦然面對自己逐漸老去的事實,也比較能夠以開闊的胸襟選擇自己養老的地點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