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都會男女

午後,我坐在鬧市中一個靜謐的角落,陪伴我的是寒風、枯枝、藍天、陽光、雕塑與大樓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北側,寥寥展示著幾件雕塑作品,這是城市的一塊靜謐天地。
  摩天高樓、女體雕塑、男性背影,交會融合在同一個空間,濃縮在一個框框裡。是瞬間的偶然吧!卻也趣味性的刻劃出一幅「都會男女」的圖象。
  坐在台階前,我沉思,悠遊在思索世界。
  思緒將我的視野帶向高樓。忙碌的男男女女,躲在裡頭,彼此擦肩而過,卻無暇微笑,沒有空閒交談。摩天大樓,高,有點冷漠。
  密西根大道,車水馬龍,行人匆匆。穿梭的人潮,對戶外展出的雕塑,大都吝於施予品評的眼光。這景象,隱隱道出藝術家創作的落寞、荒寒。
  都會街道,融合著文化、藝術、經濟、聲光、嘈雜與寂寞。
  都會男女,互爭排名,女權伸張,男性至上,明爭暗鬥,各不相讓。
  都會生活,各有追求,有人好權利、有人喜物慾、有人樂施予、有人愛漂泊、有人為理想而活、有人為現實而過、有人喜愛擁抱甜蜜、有人卻寧願緊鎖心扉承受孤獨。
  都會人的傷心痛苦你看不見,都會人的歡欣愉悅也很難言。每個人都擅於包裝,擅於隱藏,外表精美,是大家追求的共同點。漂亮,就是代言。
  午後,我忙裡偷閒,坐在鬧市沉靜的角落。陪伴我的是:寒風、枯枝、藍天、陽光、雕塑與大樓。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方向

抄捷徑?走遠路?那一條才是該走的方向?

  我從家中到辦公室上班,有兩路公車可以搭乘。這兩路公車的站牌,地理位置南轅北轍。四十二路離我家近,只要兩、三分鐘的路程即可,班次不多,而且只限尖峰時間有車;六十二路離我家有一段距離,走路約七、八分鐘吧!尖峰時間車次較多,平常時間約二十分鐘一班。
  有一天,我因有事需要早點上班。出門前,腦中就猶豫不決,到底要往那個方向走,抄捷徑搭四十二路呢?或走遠路搭六十二路?當時只想趕快到辦公室,只覺得搭四十二路至少走路就可以省下好幾分鐘,於是目不轉睛地朝著四十二路方向走。可事情真不巧,我一到車站,正好錯過一班車,在寒風中,只有苦苦等待下班車的到來,心中還擔心著,不知會不會已錯過了尖峰時間?那天,當然是遲到了,而且為了自己錯誤的決定,一整天情緒大受影響。
  人生道上,我也常為自己該抄捷徑或走遠路而遲疑。抄捷徑,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達成預定的目標。目標達成時,心中油然升起的那股傑出成就感,是令人喜悅的,但是近路,並不表示路途平坦,路旁的碎岩,常會絆倒人,甚至讓人跌得粉身碎骨,抄捷徑,需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走遠路,有如老牛在黃土路上拖車,漫長又迂迴,一路行來,也許沒有半點突發的快意,只會讓人感覺汗流浹背,喘涎不息,但比較起來,它卻是一條較穩固且有把握的道路。
  你願意走在快速道上承擔風險呢?或是沿著黃土坡路慢慢爬?抄捷徑?走遠路?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路途,才是人生該走的方向吧!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禮物

這朵花,是我送給各位朋友的禮物,紅玫瑰,代表著愛與關懷,它傳達我對每位讀者的的祝福,希望大家有個溫馨愉悅的聖誕佳節

  聖誕佳節,美國人習慣把禮物擺在聖誕樹下,聖誕夜時一一打開,打開禮物那一剎那,該是每個人最開心的時刻。

   我認為一年當中,總要有機會向家人、朋友表達一點內心的關懷,讓他們分享喜悅。聖誕佳節送個小禮物,即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因此我喜歡打開禮物,也喜歡買禮物。送給我心愛的家人、尊敬的長者、要好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愛。

   到底選什麼樣的禮物才算合宜呢?這大概是每個挑禮物者的煩惱吧!朋友來信說收到我送的禮物,卻給他帶來煩惱,因為他不知該送什麼禮物給我。朋友說這話倒也坦誠。其實只要對方有一份心意,就算是一朵小花、一句話、一張書籤、一串詩都能讓我興奮異常。禮物不一定要挑貴的,實用、大方加上關懷即已足夠。

   美國百貨公司過了聖誕節,隨即展開大拍賣,我常趁這個機會上街購物。有一回,有位老太太與我同時挑禮物,同樣的東西買了一整車。她笑咪咪地告訴我,她在挑明年的聖誕禮物,這些東西的價錢只有過節前的十分之一。精美嗎?非常精美高級而且實用。她說她每年都如此,這些東西放著也不會壞,明年重新包裝,又是一份非常新的禮品。她還說這可是個秘密喔!等妳上了我這個年紀,兒孫一多,妳就會知道預先儲存一年的禮物,這個辦法有多好。

   今年我收到一份禮物,想必是朋友高價買來的。硬殼精美的禮盒,外加絲絨緞帶層層裹裹,這麼豪華的包裝,好像只適合穿著貂皮大衣的人提在手上。禮盒裏總共二十顆巧克力糖,我們一家三口,每人平均分不到七顆。糖吃完了,留下一個精美的盒子,留也不是,丟也不是。包裝的費用,恐怕要超過巧克力糖的十倍。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我們談到中國人在拆禮物時,通常小心謹慎,拆卸得宜,包裝紙還可以回收使用。外國人禮物一拆,包裝紙即丟進垃圾筒,馬上變成廢物,朋友認為美國人對於紙張的浪費,以包裝禮物為最,我想是有道理的。送禮前將禮物合宜的包裝,是一種禮貌,若是過於奢華,就形成一種浪費了。

   有些禮物是具有紀念性的,這樣的禮物我最珍惜。有一年聖誕節,朋友邀我到教堂幫忙,那天教堂開放,讓一群無家可歸的朋友盡情享受一頓聖誕大餐,我和朋友去幫忙煮些食物,與他們共渡佳節。回家時,牧師送我一棵紙做的小聖誕樹,我一直將那棵小聖誕樹擺在書架上,那是我收到的一份最好的聖誕禮物。看到它,我就會想起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以及許多具有愛心的朋友。

   我相信一份小小的禮物,代表的是一份關懷、一份親情、一份友誼,因此在為家人、朋友挑選禮物時,我也很慎重。走在大街,望著琳琅滿目的櫥窗,我也會一一想起家人的笑臉,想起朋友的容顏。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彩繪玻璃窗的世界

Alphonse Mucha (1860-1939) 的「四季」是新藝術風格的作品

Louis Comfort Tiffany (1848-1933)將複雜的玻璃切割技巧及顏色的應用發揮到極致,讓玻璃本身表現出質感與空間深度,讓人產生一種細膩華麗的視覺效果,他的作品,是我最喜歡的

中古時代,傳教士將聖經的故事,轉化成一幅幅彩繪玻璃窗,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來傳教,彩繪玻璃也可以說是「窮人的聖經」

  朋友來訪,我喜歡帶他們到海軍碼頭,並不是因為那邊有特別喧鬧的人潮,而是海軍碼頭裡面,有一個很獨特的博物館。
  「史密斯彩繪玻璃窗博物館」位於海軍碼頭的廊道內,它是美國唯一以彩繪玻璃窗戶展出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史密斯家族(Maureen and Edward Bryon Smith Jr. and their son Edward and Peter Smith )送給芝加哥市民無價的禮物。
  有人稱彩繪玻璃為「窮人的聖經」,這是因為中古世紀時期的歐洲,能受教育的窮人不多,傳教士們為宣傳教義,即大量使用彩繪玻璃,將聖經裡的故事,轉化成一幅幅美侖美奐的彩繪鑲嵌玻璃窗,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來教導窮人讀聖經。今天,歐美國家許多教堂,還是喜歡以彩繪玻璃來裝飾門窗。從宣傳教義到純粹裝飾,彩繪玻璃的應用,也從教堂轉移到民間的建築。
  彩繪玻璃窗就像流行服飾,總是隨著時代及建築風格而不斷更新花樣。芝加哥的彩繪玻璃窗,最能表現出芝加哥既世俗又宗教的歷史情懷,而這種情懷正是史密斯家族所喜歡的。史密斯家族從1970 年就開始蒐集彩繪玻璃窗,致力保存從1960至1990年代不再流行,被丟棄或遭受破壞,且幾近絕跡的作品。
  芝加哥從1870年代以來,即成為世界彩繪玻璃的中心。芝加哥的多元文化,固然有利於藝術的發展,但是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卻是因為一場火災。芝加哥於1871年發生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幾乎燒毀芝加哥所有建築。大火後的重建工程,為許多人帶來工作機會,也吸引許多著名的歐州建築師及彩繪玻璃窗的設計師前來濤金,他們將歐州的藝術風格及製造技術帶到芝加哥。當時的新建築,不論住宅、辦公室、商業大樓或教堂,安置在窗戶上的彩繪玻璃,或多或少都瀰漫著一股歐州風味。由於市場的需求,歐州最頂尖的彩繪玻璃設計師都移民到芝加哥,全盛時期,芝加哥有五十家彩繪玻璃窗工作室。
  頂尖的設計師都在此,無疑的,芝加哥自然會帶動一股流行風。許多設計師及建築師開始別出心裁創出新花樣,來裝飾他們所承包設計的屋宇。彩繪玻璃由最初外來的歐洲風味,逐漸改變創新。於是,反對維多利亞式矯柔造作及過份裝飾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以及崇尚自然的草原風格(Prairie Style)隨之而起。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普遍流行於歐洲的新藝術風格,濫觴的源頭,正是芝加哥,而由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所創的草原風格,更是芝加哥的代表作。住在芝加哥的人,大概沒有人不熟悉萊特,他是近代四大建築名師之一,他也是彩繪玻璃的代表性人物。如今,芝加哥的藝術及建築,依然在世界各地獨領風騷。
  這個博物館蒐集的彩繪玻璃窗,有半數以上的作品,原來都是安置在芝加哥的建築物上。彩繪玻璃的流行趨向,跟美國與歐洲的藝術及建築的風潮有極大的關聯,在展出的作品中,即可明顯的看出。館內展出的作品,依年代、風格依次排列,讓參觀者不僅了解藝術史的演變,也同時了解芝加哥的歷史。
  館內所有展出,我最喜歡的,是第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 1848-1933)的風景畫作品,他將複雜的玻璃切割技巧及顏色的運用發揮到極致,讓玻璃本身表現出質感與空間深度,讓人產生一種細膩華麗的視覺效果。
  萊特的作品又是另外一種風格,他以彩色幾何圖形與透明玻璃結合,看似單調,卻頗有日式的禪淨味道,彷如未經雕琢,卻充滿了詩的凝煉之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型式。
  我喜歡在有陽光的日子,逛海軍碼頭的彩繪玻璃窗廊道,玻璃的色彩,隨著陽光的角度幻化無窮,讓人產生無限遐思。在不同的時刻,看同一扇窗,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亮麗的光,讓人心情愉悅,黯淡的色,也偶爾會勾起傷心往事。有時,我站在窗前閱讀聖經的故事,有時,我站在窗前,思索藝術家獨特的巧思。只需一個悠閒的午後,輕鬆地從廊道這頭散步到那頭,就可以領略從古典到現代的彩繪玻璃藝術之美,何樂而不為呢?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霞光中的紅鶴

紅鶴以水中的藻類及小動物為食,到了繁殖季節,羽毛的顏色會變得特別豔麗,牠們所吃的食物,會影響羽毛的顏色

紅鶴不是鶴類,牠和鷺、鸛、朱鷺是同族,是屬於鸛目的鳥類,性喜群居,經常五萬、十萬隻聚成一群

  舒卷的雲,層層淡開,大地即將歸於沉寂。
  當我的思緒停格在天邊的時候,一隻又一隻的紅鶴迎著水波,出現在我的眼前。紅鶴的翼伸展,燃放著熊熊烈火,翻騰在蒼茫的霞光中。
  聖地牙哥的夜色漸濃,我沿著「海洋世界」園內的小道散步。經過一個小小的斜坡,來到池塘邊,我看見一群紅鶴展翅、跳躍、對舞。
  風吹奏的旋律,是探戈舞曲。
  「牠們就安於小小的一方天地,不會飛走嗎?」我問朋友。
  「翅膀都修剪過,飛不遠的。餓了,牠們就會回到這個池中。」
  夕陽染紅大地,群鶴共舞,這是一場華麗的盛宴,也是一種無奈的宿命吧!樂音持續,節奏漸緩....
  關於紅鶴的身世,定義總是撲朔迷離。鶴族不承認紅鶴是鶴類,牠們有足夠的理由:因為鶴和紅鶴沒有血緣關係。紅鶴的叫聲與習性和朱鷺、蒼鷺、鸛相似,應該把牠們歸在鸛目,這是鶴的看法;但是鸛、鷺也有話說,你看看那幼鶴,短腿、直喙,生長的習性簡直和雁鴨無異....唉!連鳥類都有這種歧見,彼此爭執不下,身為人類的我們,又能如何?
  朋友告訴我:紅鶴的故鄉在熱帶的淺湖或淺海地帶,包括巴哈馬的伊納瓜群島,墨西哥的玉卡丹半島,安地斯山的鹹水湖畔,非洲的沼澤地區,都有牠們伏窩的地點。牠們以水中的藻類和小動物為食,到了繁殖季節,羽毛的顏色會變得特別豔麗。離開故鄉的紅鶴,許多都是靠人工繁殖,傳衍下一代。
  動物園和鳥類飼養場,都曾經因為紅鶴羽毛的色澤而傷透腦筋。他們總覺得有責任讓遊客看到真正「粉紅」的紅鶴。偏偏人工飼養的鶴群,身體健康,羽毛卻是白的。後來人們才發現,紅鶴羽毛的紅色素,來自類胡蘿蔔素的天然色素,羽毛在生長過程中,吸收這些類胡蘿蔔素,就變紅了。
  原來是飲食出了問題!
  現在,大家都知道,只要餵食螃蟹殼、碎蝦肉等海產飼料,紅鶴就能展現燦爛、奪目的羽色。
  朋友還說:「紅鶴身上豔麗的羽毛,一旦拔下了,就會褪成白色。」
我想,幸虧這樣,不然紅鶴可能早就絕種了。
  歐美的婦女,曾經流行用羽毛當飾品,來展現自己的高貴、富裕。帽子、扇子、披肩、皮包,樣樣都用鳥羽來點綴。女性追求時髦的欲望永難滿足,遭殃的卻是可憐的鳥。聽說連白鷺鷥都幾乎瀕臨絕種了,更何況是有著美麗羽翼的紅鶴。
  夕陽已落,天邊尚餘幾許殘紅。紅鶴狂歡依舊,成雙入對,迷戀在時起時落的節奏裡。粉紅色的舞衣倒映池中,鶴影在水面閃動,好像一朵又一朵的彩霞,迎著水波舞進我的視野。驀然,我看見那開展的雙翼,若隱若現,藏著一些早已結疤的傷痕。
  樂音持續,風吹奏的旋律,依然是探戈舞曲,只不過多了一分寒意。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駝鳥

駝鳥體高頸長,老遠就能發現敵蹤,在草原上,別的動物只要看見駝鳥在逃,也會跟著牠一起逃。

  棕櫚沙漠有個「沙漠生態動物園」,飼養沙漠動物,也種植沙漠植物。動物園的廣告繪聲繪影,好像只要進到園區,對於沙漠的動植物生態,就能瞭若指掌。動物園就在我住的旅館附近,我想多了解沙漠動物的習性,特地安排一天,來到動物園。
  我想看北美沙漠的大角羚羊,大角羚住在園區內一座陡峭的岩壁內。我站在岩壁前,東瞧西望,除了光禿禿的石山,連個羊影都沒有。酷熱的正午,所有的動物都藏身到陰涼的地方。我逛了半圈,只看到幾隻籠中鳥,無精打采立在枝頭。
  失望之餘,我轉個方向來到非洲區。走著走著,看到幾隻駝鳥在草地上來回走動,牠們不但沒有倦態,還昂首闊步,不畏炎陽。我舉起相機,駝鳥興奮的擠過來,想搶鏡頭哩!
  本來心中滿懊惱的,見到可愛的駝鳥,我怒氣全消,索性在駝鳥區坐下來,仔細閱讀駝鳥的生態簡介!
  駝鳥的故鄉在非州乾旱的草原,牠和其他的草原動物像長頸鹿、斑馬等生活在一起。草原遼闊,藏身不易。駝鳥有雙飛毛腿,一小時能跑五十哩,牠遇到敵人唯一逃命的辦法,就是快跑。你一定會說:「傻瓜!跑什麼跑?用飛的不就得了。」問題是,駝鳥雖然有翅膀,但是翅膀無力,不能飛行。其實,駝鳥的翅膀並非一無是處,當牠高速飛跑時,遇到快速轉灣,常利用翅膀幫助身體平衡。翅膀也有助於求偶,雄駝鳥舞動翅膀,用雍容優美的舞姿,吸引伴侶。
  三妻四妾,在駝鳥家族中是正常的。求偶期,一隻帥駝鳥,通常會吸引兩、三隻以上的美嬌娘,一番殷勤的求偶舞後,彼此看對眼,就結為夫妻了。要是兩個帥哥,同時看上一個美女,該怎麼辦呢?那就比武決鬥吧!罵呀、喊呀、追呀、打呀、踢呀,看誰厲害,新娘就是誰的。
  駝鳥的巢非常簡陋,雄駝鳥在地上挖個淺坑就足以為家了。婚後,雌駝鳥們會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輪流將蛋下在淺坑上,等所有的蛋都下完,才開始孵卵。新手駝鳥,大約生四、五個蛋,識途老鳥則可以下到十五個。通常一窩有三十個以上的蛋。孵卵,可是權利的分配呢!眾多妻妾中,只有大老婆有資格負責白天的孵抱工作,夜晚則由雄駝鳥擔任,其他小妾們只能在旁邊眼紅,權當守衛。小駝鳥孵出後,由大老婆權盡母職,小妾們只能當褓母,幫忙照顧小駝鳥。
  駝鳥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鳥,牠的蛋也是巨無霸。一個駝鳥蛋,相當於二十四個雞蛋,重量可達三到五磅呢!駝鳥的蛋殼相當硬,不易破碎,早在遠古時代,埃及人、中國人、西臘人,就知道利用駝鳥蛋殼作成茶杯或容器。我常在藝品店看到駝鳥蛋做成的藝術品,有些雕刻得相當精緻,有些則畫上世界名畫,令人愛不釋手。
  在美國,氣候溫暖的亞利桑那州、佛羅里達州、加州,都有駝鳥飼養場。人工飼養場,主要的利益,是收取駝鳥的羽毛,羽毛可以當飾品,也有工業用途。駝鳥每年會更換羽毛,農場工人在鳥羽尚未脫落時,就將它剪下。駝鳥剪羽毛,就像我們剪頭髮一樣,不痛也不會造成傷害。
  如果我那天在「沙漠生態動物園」逛一逛,沒看到我喜愛的動物,就生氣的走了,而不轉往非洲區,我就看不到這些可愛的駝鳥,我也不會從駝鳥身上得到許多知識與樂趣,這給我一個小小的啟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蘋果成熟時

經過人工刻意栽培的蘋果樹,高度都被控制在五公尺左右,長在低處的蘋果,伸手就可摘取

  剛到美國那年的春天,朋友帶我到密西根湖畔賞花。在柔柔的春風中,浩瀚的花海迎面襲來,純白的花瓣墜落湖面。那是我第一次與蘋果樹結緣。整排佇立在湖岸的大樹,以及開滿枝頭的繁花,讓我心悸不已。  
  就像定時的鐘擺,蘋果樹年年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我經常路過湖畔,看花開花落,看綠葉叢中茂出紅紅的果實。只是,年復一年,我那種興奮的感覺漸漸淡了、消失了。
  對綺麗世界不再懷有憧憬的心境,很令人傷感。我問自己到底怎麼了,竟然對美的訊息變得麻木不仁,是日日忙碌嗎?還是喪失了某種心情?
  十月是蘋果採收的季節,我決定到果園走一趟,再去看看蘋果樹,細細體會蘋果成熟時的景致。
  來到芝加哥西北郊的蘋果園,穿梭在綠意盎然的果樹下,我摘下一顆又一顆成熟的蘋果,放進藍中。果園的人說,栽培一棵結實累累的果樹並不容易,要有許多條件相互配合。栽種時,需要大量的有機土壤和水分供它成長。蘋果樹,白天喜熱,夜晚喜寒,這必需在日夜溫差很大的地區,才能有這樣的天然條件。冬天,蘋果樹像大熊一樣,也需要懶懶的睡一覺,來年果子才會結得好。果樹休眠期要在氣溫攝式六度以下孕育約四十天。除了自然的條件,人為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你要關懷它,為它修剪枝葉、除去病蟲害、改良品種...。
  這些經過人工刻意培育的果樹,高度都被控制在五公尺左右,長在低處的蘋果,伸手就可摘取。我看見樹下堆了滿地的果子,有些是成熟自然掉落的,但是大部份卻是遊客隨手摘下,咬了一口就丟棄的。果農用愛心、汗水辛勤栽種的成果,竟被缺乏公德心的遊客丟棄一地。美麗的果實像垃圾般碎落、腐爛,令人心疼。
  我踩在青青的草地上,嚐了一口親手摘下的蘋果,剛離枝蒂的果實,汁甜、味美,有一股獨特的香氣。我深深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遠眺掠過天邊的雁影,心情頓時豁然開朗了。放眼望去,如波的秋色,被滿園的蘋果妝點得更加絢麗、嫵媚了。
  我忽然想到,人生的理想與夢想,不正如那熟透的蘋果,殷紅似火,高掛枝頭,等待人們去摘取。摘下的果實,有些人小心翼翼將它存放藍中,有些人卻輕易讓它從指間滑落。
  蘋果樹,似乎給了我小小的啟示,讓我尋回一點失落的感覺。風輕輕吹過,瑟瑟秋聲在我耳邊竊竊私語,它告訴我:期待來春吧!到湖畔去,去看看如浪潮般的蘋果花海。
  

Monday, December 8, 2008

與鳥結緣

Riki是我養的愛情鳥,牠喜歡到處亂飛,還會自己打開鳥籠,非常不守規矩

加州海岸成群的海鳥

加拿大野雁是芝加哥地區最典型的候鳥,春天,大雁帶小雁悠游水中的溫馨畫面,令人心曠神怡

  女兒小的時候,朋友送她一隻藍色的小鸚哥,取名Junior。這隻小鳥非常聰明,不怕生,經常站在窗口高歌,喜歡學人語。女兒貪睡,我每天最煩的事就是叫她起床上學去,「嵐嵐,起床!」幾乎成為我的口頭禪。某天一大早,我還沒醒,就聽到一連串模糊的叫聲,仔細一聽,音律竟然是「嵐嵐,起床!」。牠不但會說話,還聽得懂人語,牠喜歡在屋內到處飛,也喜歡停在女兒的肩膀上吃麵條,但我只要一聲令下:「Junior,回家!」牠就會乖乖飛回鳥籠。Junior和我們共渡好幾年愉悅的時光,後因年老安祥離去,女兒將牠埋在後院花園。
  與鳥結緣,從養Junior開始。養鳥,讓我對鳥的世界充滿好奇與關懷。
  我家對面就是公園,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鳥客來訪,即使在寒冷的下雪天,也能見到成群的海鷗或野雁。鳥類在惡烈天候中的求生本能,經常觸動我的思緒。我寫了許多有關鳥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野鴿情深」,描寫一對鴿子,於寒冷的十一月,在我們鄰居窗口築巢、孵卵,到小鴿孵出即被大雪凍死的過程,以及大鴿守著死去的小鴿不忍離去的情景。那幾個月,我和女兒天天站在窗口探望,那是我們對野鳥生態最貼近的觀察。女兒由鴿子的行為培養了學習科學的興趣,那對鴿子的鶼鰈情深,至今仍震憾著我。
  野雁也經常激起我寫作的靈感。每年有許多候鳥路過芝加哥及附近的城鎮。加拿大野雁是此地最典型的候鳥,秋末冬初,天氣漸漸轉寒,野雁成群向南飛。看到野雁,我的好奇心由然而生,總想探究鳥類移棲的神秘。女兒在伊利諾大學念書時,我們經常走五十七號高速公路,南下到香檳城看她。回程中,我最喜歡在其中一個休息站停留,尤其在秋冬季節的傍晚時分。那個時間,總會有一群又一群的野雁從低空掠過,準備降落在附近的田野。霞光映著雁影,形成一幅天然美景。我猜想休息站附近應該有個水塘吧!才會吸引那麼多的野雁來此過夜。初春,野雁北返加拿大,有些路過芝加哥,就停留下來產卵,孵育幼雛。有時,我會看到大雁帶領小雁悠游水中,如此溫馨的畫面,除了捎來春的訊息,也讓我心曠神怡。
  賞鳥、寫鳥、拍鳥,為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朋友常問我,你怎麼常常有機會看到那麼多鳥類,而且能拍到牠們?我總是這樣回答:鳥類攝影,可遇不可求,鳥非常靈活,牠絕對不可能擺好姿勢讓你拍。至於如何抓住那瞬間的感覺呢?答案只有一個,要花時間,耐心的等待。
  至於賞鳥嘛,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樂趣。鳥在天空自由飛翔,你和我看到的機率都一樣,我只是比較留心去觀察而已。走在森林中,聽到不熟悉的鳥鳴,我會仔細傾聽聲音的來源,我會好奇這是什麼鳥在叫。當我在一叢叢濃密的樹葉中,發現一隻啄木鳥或一隻小紅雀時,內心的喜悅自不可言喻了。經常看書、看報,也能從中得到許多訊息。書中的圖鑑,能教我們辨識各種鳥類,書中的解說,能讓我們了解各種鳥類的習性。報紙會刊登許多有趣的新聞,告訴我們什麼地方有賞鳥活動,什麼季節有那些候鳥來訪。當我們對鳥的習性愈深入了解,就越能品味其中的樂趣。
  用心傾聽,用眼觀察,每個人都有機會與鳥結緣。
  

Friday, December 5, 2008

與牛共舞 清涼一夏

舉世聞名的Cow Parade藝術活動,於一九九年在芝加哥展出。牛年將到,台灣也準備在台北、台中、高雄展出,台灣的朋友,就拭目以待吧!
 
芝加哥的牛排館,讓你垂涎,只要品嚐過,都會讚不絕口

藝術家的創意,賦與牛群新的生命。將城市美化成一座「無牆美術館」,一直是芝加哥市政建設的重要文化目標

註:
  昨天在聯合新聞網上看到這一則新聞:

  「一九九八年首創於蘇黎世、國際盛行的奔牛節(Cow Parade)是全球聞名的跨國公共藝術,它以等比例大小的FRP牛為素材,廣邀各國藝術家將牛當成畫布,揮灑具各地特色的彩牛凝聚全球目光,素以城市行銷、慈善募款聞名。最近台灣也引進了討喜又富有文創商機的奔牛節,台北、台中、高雄即將成為全球第六十五到六十七個舉行奔牛節的城市,目前已有八十餘位藝術家加入創作彩牛的行列,明年可望有一百廿到一百五十頭彩牛,將走上台灣街頭。」

  這則新聞,勾起我的回憶,繼蘇黎世的Cow Parade 之後,芝加哥於一九九九年展出,當年這個活動,不僅為芝加哥的藝術氣息添新景,也帶來許多觀光客,當年我為報社寫了一篇小文,介紹這個展出,以下是我當年寫的這則報導。

  今夏,歡迎你到芝加哥,美國前所未有的「市內牛肉場」大展,將讓你的雙眼絕對有吃冰淇淋的感受。
  一八七一年芝加哥發生一場世紀大火,這場歷史性的祝融肆虐,使得芝加哥市容為之改觀,也讓芝加哥市民心生警惕。火的起點在一個農場,起火原因聽說就是一頭牛的後腳跟踢到一盞煤油燈惹的禍。到底是人要嫁禍於牛呢?或者牛真的犯下大錯?這段故事一直是個無人能解的謎,然而,牛卻從此與芝加哥結下不解之緣。
  芝加哥的期貨交易中心舉世聞名,其中,牛肉與牛隻的交易量,佔有龐大的市場,牛對芝加哥市民來說,是一項重要經濟來源,牛算是芝加哥的財神爺呢!
  芝加哥的牛排館,那更具特色了,只要品嚐過芝加哥的牛排大餐,一定都會不約而同的豎起大姆指,連聲嘆:「嗯!贊!贊!」
  公牛隊,人們更是耳熟能詳。這個為芝加哥市勇奪六次冠軍的藍球隊伍,他們的光榮戰蹟,令芝加哥市民引以為傲,這群牛是芝加哥的英雄。
  談牛說牛,芝加哥市民對牛總有一段牽扯不清的「戀牛情結」。
  今年夏天,芝加哥市政府為了舒解市民對牛的深深戀情,別出心裁的邀請眾多藝術家,以牛為主題共同創作,來個「世紀末牛肉場」大展,讓市民分享這項牛的藝術成就。
  來吧!逛街去,不管清晨、黃昏、午夜,只要你人在芝加哥市內,就有牛群陪伴你。來吧!換上輕便鞋,沿著大街小巷,讓我們與牛共舞,讓視覺清涼一夏。
  藝術家的創意,賦與牛群新的生命、新的活力。藝術家融合了文化、歷史、藝術、科學、建築、哲學、商業、經濟、音樂、體育,重新打造牛體,讓芝加哥現代藝術風格在牛身上重新體現。
  於是,在史坦街大道,你會看到一群參與馬拉松競跑的牛群;在藝術博物館的前後廣場,牛也非常時髦的「印象」、「野獸」起來;在密西根大道,奔月牛、太空梭牛、環保牛、地球牛、信差牛、通訊牛、快樂牛、騷包牛、禮物牛、金牛、娃娃牛、懶惰牛、滑雪牛...,真是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成就,舉世矚目。將城市美化成一座「無牆美術館」的理想環境,一直是芝加哥市政建設的重要文化目標。芝加哥的公共藝術除了收集畢卡索、米羅、亨利摩爾、柯爾德、杜布菲、夏卡爾等現代藝術大師的名作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同樣有計劃的開放機會給地方上的藝術家。這項名為「街頭遊行的牛」的戶外藝術活動,所有的創作者,都是芝加哥當地的藝術家,其中還包括一部份學生的作品。無疑,這也是對本土藝術家成就的一項鼓勵與肯定。
  這項展出從六月十五日正式開鑼,將持續到十月三十一日,共有三百多頭造型不同,但與真牛尺寸相同比例的牛在街頭遊行。牛隊入城逛,街頭添新景,今夏,芝加哥的市容的確不一樣,來吧!買張機票飛來芝加哥,芝加哥竭誠歡迎全世界的朋友一起來欣賞!

Wednesday, December 3, 2008

紅鶴

Alexander Calder 的作品「紅鶴」,座落於「聯邦大樓」廣場前,為芝加哥公共藝術的重要地標之一

  午後,氣溫大約攝氏零下五度,我經過「聯邦大樓」廣場。冷颼颼的寒風直撲臉龐,街道籠罩在一棟又一棟摩天大樓的陰影中。
  剎那間,一道陽光沿著街頭迅速的掃過,我一抬頭,那束光映照著聯邦大樓黑色的玻璃窗,恰好落在「紅鶴」的頸上。這樣的景致雖然來得突兀,卻多麼令人欣喜與感動啊!
  是的,就是這隻紅鶴,陽光從它的頭頂掠過,暖意在它的四周飄浮。它傲然的佇立在人群中,正有一股熱流從它的身上向街頭散播。
  芝加哥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即使在酷寒的冬日,依然有明媚、多變的色彩。沿著市區街道行走,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品就在你眼前晃動。在街這頭,你才剛與「畢卡索」對話,越過馬路,你馬上又有機會與「米羅」碰頭;幾分鐘前你才見過了「高登」,這回你又碰到了「柯爾德」。
  芝加哥就是這麼迷人,大型雕塑作品沿街羅列,處處充滿文化氣息。它像一座沒有門禁的博物館,永遠不收門票,敞開胸懷歡迎你「走上街頭」。這樣的街頭運動,沒有鼓噪的群眾喧譁,沒有不實的高談論調,它的語言張力就是「沉靜」兩個字。它昂然矗立街頭,超越時空的藩籬,將你的心靈引進一個空曠的世界。
  座落在「聯邦大樓」廣場前的「紅鶴」,自從一九七四年安置在這裡以後,不僅成為芝加哥公共藝術的重要地標之一,也成為芝加哥城市文化的精神支柱。作者亞歷山大.柯爾德(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是近代著名的雕刻家,在美國公共藝術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柯爾德最愛紅色,他曾說:「我愛紅色愛得不得了,恨不得將所有的東西都塗成紅色。」這件作品當然就以他最愛的色彩來表達了。作品的結構好像一隻彎著頸子的紅鶴骨骸,跟旁邊這棟黑色的聯邦大樓一比,紅色給人一種熱情、溫馨的感受。
  如果仔細欣賞,可以注意它的組合,是用一片又一片三角形與拋物線,拼合而成的立體幾何圖形,只由幾個簡單的定點著地支撐,十足呈現出「力與美」的結合。剛毅與不屈服,傲世群倫卻又溫柔敦厚,這也正是芝加哥文化的特色。
  我佇立在街頭,路上行人稀稀落落,「紅鶴」散放的熱情,在我心中緩緩迴流。一道陽光掃過街角,彷彿一枝描繪圖像的炭筆,素描著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午後。

Tuesday, December 2, 2008

雞湯牛肉麵

劉醫師的宴客場地,就設在她府上的花園中

劉醫師廚藝一流,她宴客,一定親自下廚房,洗手做羹湯,她有許多獨家秘方,我得找機會一一請教

  牛肉麵人人會煮,但如何做出道地的口味,就得各憑本事,非得有獨家秘方不可。
  好友劉又明醫師邀請大家吃牛肉麵,宴客場地設在她府上的花園中,麵香洋溢在青青草地,揉合著餘暉夕照,令人如醉如癡。與會者口中大啖牛肉,話題也免不了手中捧的這一碗麵。頓時,好像每個人都變成美食專家。江女士說她的牛肉麵已經做得夠道地了,但喝了一口湯後,覺得自己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想跟劉醫師要一碗湯回去給老公嚐嚐;周太太說台北有家牛肉麵館,一碗麵的最低消費額是台幣三千元,那家餐廳當天的湯都是前一天就開始熬的;居小姐說牛的每一個部位,熬煮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選肉也是一門大學問呢!你一言,我一語,最後的結論就是劉醫師那一鍋湯,特別獨到。
  回家後,我消化每個人的言語,從選牛肉,挑牛骨開始,也嘗試要煮一碗像樣的牛肉麵,試了幾次,總覺得煮出來的牛肉、牛筋夠香夠軟,但是下麵以後,湯頭就是少了那麼一點味道,請教劉醫師後,終於拿到她的獨家秘方。
  她告訴我,牛肉煮好後先撈起,以滷汁做為湯底,加水後,再加入大骨,雞腿、雞湯一起熬煮,這鍋湯就是這樣熬成。等要吃的時候,再把麵跟肉加進去,這樣肉也不會因為煮太久,失去原味。我終於明白,牛肉湯特有的甜味,原來是來自雞湯。
  近日,芝城文友在寒舍小聚,我大膽秀出劉醫師的獨家秘方,加上自己的一點熬煮心得,請大家試吃牛肉麵,竟然有人淺嚐幾口後,要求再吃第二碗,讓我信心大增,我想,我的牛肉麵食譜也可以公開了。

材料:牛鍵肉一條,牛筋兩條,牛肚一個。
配料:滷包一包,醬油四分之三杯,米酒四分之一杯,薑兩片,大蒜五瓣,冰糖少 許,辣豆瓣醬兩大匙,黑胡椒少許,八角少許。
湯料:牛大骨一塊,帶骨牛小排一塊,雞腿兩隻,洋蔥一個,蕃茄兩個。
做法:水半鍋加上配料,以大火先將滷汁煮開,再轉小火慢熬,牛肚一小時,牛肉 兩小時,牛筋三小時。煮好後撈起,以滷汁做湯底,加水後,再加入湯料,熬數小時即可。
  牛肉麵上桌前,加點青蔥、香菜、酸菜,更能提味。

劉醫師的酸菜做法:
酸菜洗淨,用熱水川燙過後,切碎,放入鍋中炒。
炒酸菜時,不用油,只加糖一起炒,糖一湯匙一湯匙慢慢加,炒到酸菜不酸,帶點甜味即可,酸甜可憑各人口味調整。
這道酸菜,配牛肉麵特別好吃,平常也可以當一道小菜。

Monday, December 1, 2008

走入赤杉林

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建在一片紅木森林中,這是校園一景

加州的海岸赤杉是世界上長得最高也是最古老的樹群,如果沒有天然災害或人為破壞,每棵樹都可活到二千年以上

  在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旅遊中心的工作人員,建議我們到赤杉森林走一趟。聖塔克魯茲附近有好幾個赤杉森林,連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都是建在一片杉木森林中。
  我們選擇到聖塔克魯茲往北,約四十五分鐘車程的大盆地赤杉州立公園(Big Basin Redwood State Park)。它是加州最早設立的州立公園,於一九0二年成立,佔地一萬八千英畝,公園內除了小溪、瀑布,最聞名的就是赤衫群了。
  加州的海岸赤杉(Coast Redwood),是世界上長得最高也是最古老的樹群,非常壯麗。它的分布地區,範圍狹窄,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山區地帶,由奧勒崗州邊界到加州中部的Big Sur,延伸約七百二十公里左右。這一帶受太平洋的影響,經年氣候潮濕、多霧,孕育了赤杉良好的生長環境。赤杉的平均樹齡高達上百年,樹身的直徑有十到十五呎,平均高度有二百至二百四十呎,有些甚至高達三百六十呎的。如果沒有天然災害或人為破壞,每棵樹都可活到二千年以上。
  赤杉的樹皮和樹身都含有高度的單寧酸,由於單寧酸的關係,它的外觀看起來呈棕紅色,名為赤杉,就是因為色彩獨特。單寧酸,還有天然的抗霉菌及防蟲效果。樹皮,單寧酸的含量更高,具有防火功能。因此,幾個世紀以來的天然森林大火,並沒有把它們燃燒怠盡。不怕火傷蟲咬,還有那些樹木能有這樣的能耐呢?
  我們在林中閒逛,發現許多大樹的外皮,都有燒傷的痕跡。有些甚至曾經被雷擊中,樹心已呈中空,外表一片焦黑。奇特的是,它們仍然活得好好的。樹得天獨厚,能自行療傷,即使需時千年,它也要把火傷處療好吧!
  赤杉樹身碩大無朋,枝葉卻細緻柔軟,扁平針狀的葉片,隨風搖曳,讓人覺得生意盎然、剛柔並濟。
  走在林中,我們不時檢到掉落地面的毬果。毬果約為一吋長,每顆毬果大概含有十四到二十四個小種子。小種子在手上把玩,一點都不起眼。很難想像,千年以前,這些大樹的生命,由如此細微的種子開啟。我抓一把毬果,灑向天空,不知千年以後,會不會有其中的一粒種子,也長成一株三百呎高的大樹?
  除了由種子繁衍,小樹苗有時也會從母樹的根長出來。赤杉的幼苗長得非常快,如果沒有天災,小樹苗每年可以長大一呎左右。沿著步道,可以看到許多巨樹群,它們併立一起,就像我們營火會時,大家手拉手,圍個大圈圈一般。母樹單獨立於中心點,軀幹最粗壯,子樹則環繞其周圍。每一樹叢,少則五、六株,多至七、八株,氣勢非凡。
  赤杉枝葉蓊鬱,陽光不易透入,走在林中,有一種陰沉的感覺。偶爾,啄木鳥「哆!哆!哆!」的啄木之聲,才稍劃破滿山的靜寂。隨著聲音追尋,可以找到不少紅頭啄木鳥,攀著樹身,跳上跳下。路邊有幾棵倒下的大樹,我注意到,有一段比較腐朽的樹幹,坑坑洞洞,滿目瘡痍,還被塞滿橡樹櫟子,原來,這都是啄木鳥的傑作!
  與赤杉為伴的,除了啄木鳥,還有小鹿、浣熊、臭鼬、松鼠。小動物悠然自在,遊走林間,彷如有大樹庇蔭,就能目空一切。遊客最好奇也愛尋找的小東西,有點特殊。牠不是什麼龐然大物,而是一種經常依附在赤杉根部的軟體動物,香蕉蛞蝓。牠全身黃透透,體型就像一根香蕉,也許因為色澤鮮豔,而成為此地的註冊商標吧!
  公園開闢許多健行步道,也設立好幾個露營區。已經入秋,營區空蕩蕩。我們只走完一條健行步道,就足足花了三個鐘頭。山道岔路很多,路標也不明顯,令人宛如進入迷宮。
  走出山區,我看到一大塊赤杉的橫切片,懸掛在步道入口處。樸實無華的木片,卻深深吸引我的目光,讓我感動的,是木塊上那一圈圈的年輪。年輪,是樹的自傳,每一棵樹,都以年輪來為自己的一生,留下永久記錄。木塊上兩千多條紋路,見證的,是這棵赤杉兩千多年來的山居歲月。哪一年發生旱災,哪一年鬧了洪水,日日夜夜,都一一寫在曲曲折折的紋路中。輕輕撫摸木塊,忽然覺得心有點沉,捨不得離去。
  赤杉林中走一回,讓我見識到千年古樹的雄偉,體會到心靜自然涼的舒暢。人不能遺世而獨立,偶爾到山區,與林木為伍,聽聽鳥叫蟲鳴,許多不如意事,也就隨著飄落的葉片,在瞬時之間一掃而盡了。

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啤酒烤火雞

草地上的野火雞

  一六二0年,一群清教徒由英國搭乘五月花號輪船來到美國麻州,他們在荒涼的普里茅斯(Plymouth)殖民拓荒,由於水土不服,加上天寒地凍,許多人因病而亡,存活者也幾乎無以為生。幸好當地的印地安人適時伸出援手,教他們耕耘狩獵,圈養禽畜,終於渡過難關。隔年秋季,六畜興旺,五穀豐收,清教徒邀請印地安朋友共慶豐年,吟唱詩歌,舉辦盛宴,感謝他們帶來的友誼。這是美國歷史中一段感人的故事,也是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是美國人全家大團圓的日子。身在國外,雖沒有眾多親戚往來,節日還是要過,入境隨俗嘛!每年感恩節我總要烤一隻大火雞,邀幾位好友相聚。朋友都喜歡我的烤火雞,入味又不乾澀,問我是怎麼烤出來的?我沒有特別的祕方,只是多了一道醃的手續,再加上烤前加一罐啤酒。如果有興趣,不妨照著我的方法做做看。吃的時候,配上蔓越梅醬(Cranberry Sauce),滋味更香濃!除了感恩節,美國家庭,在聖誕節或大型餐會,也都有這道主菜。

材料:
火雞一隻:十二磅左右
烤火雞專用塑膠袋一個(Oven Bag)
麵包屑一包(美國超市有賣,各種口味都有)
芹菜半棵、紅蘿蔔四根、馬鈴薯兩個、洋蔥兩個
椒鹽粉一包(中國超市有賣)
啤酒一罐
麵粉少許
做法:
  火雞解凍後,洗淨,擦乾,抹上椒鹽粉,放入冰箱,醃一夜,備用。隔日取出火雞,洗去椒鹽,擦乾,表面抹上一層油。
  將芹菜、紅蘿蔔、馬鈴薯、洋蔥切丁,和麵包屑混合後,塞入火雞肚內。剩餘的留著鋪底。
  麵粉一茶匙,放進塑膠袋內抖一抖後,將火雞放入袋內,鋪上麵包屑和菜,放入烤盤,將袋口封好,記得在塑膠袋頂端畫一刀口,以便透氣,從這個透氣口倒入一罐啤酒。
  置於烤箱,以三百五十度烤三至四小時(視火雞大小而定),至表面呈焦黃即可。

蔓越莓醬
  新鮮蔓越莓一包(約一磅)。洗淨,待用。
  一杯水,一杯糖,放入小鍋中煮開,慢慢加入蔓越莓攪伴至糊狀即可。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在馬路上尋找知音

一群印地安原住民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表演,他們像一群無拘無束的音樂遊牧民族,任何地方有慶典,拎起樂器,隨時遷徙。我與他們數度相遇,坐在路旁聆聽,我彷如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喜愛浪跡天涯的性格中,不能忘懷的是故園的舊情

  火車呼嘯而過,帶走一串長長的音符.....。
  地鐵車站、機場、密西根大道、格蘭特公園,總是在那些嘈雜的人口密集區,會有悠揚的樂聲傳來,有時是一曲哀怨的小提琴演奏,有時是一首動聽的英文歌曲,有時是節奏明快的鼓樂敲擊,有時是扣人心弦的手風琴音....曼妙的旋律在喧鬧的空氣中流盪,吸引我停下腳步。
  有的人路過,在琴盒上投下一枚硬幣,帶點同情的眼光,頭也不回的走了。有的人隨著節奏的起伏,忘形的踏出自己的舞步。有的人安靜的聽一段,曲未終,等候的車已到,依依不捨的上車....。演奏者的眼神依然專注在他手中握著的樂器,無視於周遭百態。
  有一回,我在密西根大道聽完幾曲小提琴演奏以後,深受感動,忍不住和那個表演者閒談。原來他是某明星學校藝術學院的學生,小提琴是他的主修課程,他把練習的場所從家中移到街頭,順便賺點外快。他經常到世界各大城市流浪,一邊練琴,一邊賺取旅費。表演是他的謀生技能,街頭的歷練,會為他即將踏入的音樂廳舞台奠下更穩固的基石。
  街頭藝術家必需領有執照,才能在路邊表演,但是有時候也會像夜市的流動攤販,和警察玩起躲貓貓的遊戲。我曾經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前看到一個藝術家,攤開畫布就地作畫,技巧純熟完美,速寫馬路上洶湧的人潮。才畫完兩幅,警察就請他別在此地妨礙交通,他無奈的攤攤手後離開。
  我到墨西哥旅行,一入邊境,就看到幾群孩童背著重重的手風琴,在路旁唱唱跳跳,身體隨著歌聲擺盪,學著大人的模樣,唱著不屬於他們年齡的歌曲。這些街頭小藝人的表演,讓我感覺鼻酸。一個國家的富強安樂或貧窮困苦,在入口處就讓人看得清清楚楚。天真可愛的小朋友,本來應該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卻流浪街頭,過起表演生涯。
  街頭藝人中,我與一群印地安原住民特別有緣。第一次見到他們,是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廣場。他們手持印地安人傳統的樂器彈唱,純熟的歌聲偶爾夾雜幾句如狼的狂吼。幾年前,我到印地安那參加一年一度的獵人節慶典,正巧他們也到那兒表演。去年,芝加哥美食節,我在格蘭特公園與他們再度會面。幾把樂器在手,像一群無拘無束的音樂遊牧民族,任何地方有慶典,拎起樂器隨時遷徙。我非常喜歡他們的表演,坐在路旁草地,一聽就是一兩個鐘頭而不願離去,有知音欣賞,他們的演出更賣力了。
  數度相遇,我彷如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喜愛浪跡天涯的性格中,不能忘懷的是故園的舊情。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漁人碼頭看海

每一個碼頭,都有其興衰歷史,如今多數的漁人碼頭,都不再肩負漁夫卸下魚獲的重任,停靠岸邊的船隻,已由漁船變成遊艇

Monterey Bay 的漁人碼頭,沒有舊金山漁人碼頭的貴氣豪華,卻有一股令人傾心的典雅

餐廳面向海,四周全是落地窗,我一邊點菜,一邊欣賞海岸風光

從餐廳往外望,成群的海鳥盤據在岩石,悠閒的旅人划著獨木舟,就是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我才能細細品味碼頭的古樸與海岸的美

  加州海岸有許多叫「漁人碼頭」的地方,最有名的當然是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十多年前,我蜻蜓點水似的去逛了一趟。當時的印象,就是擺在攤位上的一隻隻大螃蟹,我們站在路旁,點了幾個蟹肉三明治,迎著海風,邊吃邊逛,吃完三明治,也就完成了到此一遊的任務,繼續下一站「優勝美地」的行程。
  此次,我們搭舊金山的F路線街車(Street Car)來到漁人碼頭,我有足夠的時間慢慢逛。越逛越覺得它觀光味十足。處處商店林立,人來我往,互不相讓。擠在嘈雜的餐廳,點一道蟹肉沙拉,雖有象徵性的蟹肉,價錢卻貴得離譜。不過,我們還是玩得挺開心。
  站在碼頭角落,遠眺金門大橋,近看帆船隊伍,依續列隊前進,就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最有趣的,是看那群霸佔碼頭船位的海豹,你推我擠,又叫又嚷,那種你爭我奪的境況,和人類其實沒有兩樣。
  這些海豹自一九八九年舊金山大地震後,開始群聚於此,起先只有十到五十隻,幾個月後,增加到三百隻。近幾年,每到冬季,群聚數目更高達九百多。夏季,海豹會往南方遷移,天寒了,又都回來霸佔此地。舊金山灣區有豐富的漁量,正可滿足牠們的口腹之慾,霸佔來的船塢,又可提供牠們休憩之地,加上人為的刻意保育,牠們當然可以在此逍遙自在,為所欲為了。在這麼良好的生存條件下,有些海豹甚至不再遷徙,終年落腳於此了。
  Monterey 灣的漁人碼頭,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和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又不同,這兒的觀光客沒有爭先恐後的焦慮感。幾對情侶手拉手沿著海岸散步,悠閒寫在臉上。那天在Monterey灣,就是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我才能細細品味碼頭的古樸與海岸的美。
  我沿著堤岸慢慢走到一群釣客旁,有一個人剛釣起一條魚,又馬上放回去。「這魚不好嗎?」我有點疑惑,「喔!不,我釣魚只是樂趣,並不想吃這些魚。你看,牠們一群群在水中游,挺有趣的。」我低頭,果然看到水面上全是魚,魚肚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光,非常亮麗。我正興奮著這驚人的發現,就看到一隻海獺游過來。
  牠仰泳,頭和身體半露出水面,前肢忙亂地拍打自己,牠把胸部當成餐桌,利用石頭把貝殼敲開取食,可愛極了。牠把貝肉吃進嘴裡,馬上又潛入水中,幾分鐘後浮出水面,這回抓到的是一隻海膽。聽說海獺每天要吃大約體重四分之一的貝類、海膽、螃蟹、魚類,難怪牠在水中潛進潛出,異常忙碌。
  我抬頭,一群群的鵜鶘在空中盤旋。牠們專注看著水面,尋到獵物時,即猛然俯衝,潛入水裡,浮上水面時,獵物已含在嘴裡。站在堤岸,看鵜鶘捕魚,是一道豐富的心靈饗宴。難怪這麼多釣客,手持釣竿,卻無釣魚之意,原來,他們是來看海的。
  每一個碼頭,都有它的興衰歷史。Monterey灣的漁人碼頭,也有它一段源遠流長的故事。它曾經是奴隸的轉運站,也曾經是高椲帆船航運的中心點。獵鯨業發達的時代,許多捕獲的鯨魚,經由這個碼頭送上岸去加工。二十世紀初,大魚不再受青睞,漁夫捕起小魚來,碼頭又變成沙丁魚罐頭的中繼站。隨著工商業的起起伏伏,碼頭只是盡忠職守,在每個年代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今,Monterey灣的漁人碼頭,不再肩負漁夫卸下漁貨的重任。停靠岸邊的船隻,已由漁船變成載遊客出海釣魚或賞鯨的遊艇。
  逛累了,我們走進一家優雅的餐廳,侍者引領我們到二樓。餐廳面向海,四周全是落地窗,窗明几淨,令人身心舒爽。我們一邊點菜,一邊欣賞海岸風光,傍晚時刻,遊艇都已歸航,成群的海鷗,隨意立在船上。聽潮聲,啜一口清茶,我望向窗外,看到一個街頭藝術家,正在為往來的遊客畫像。街道行人稀稀落落,沒有舊金山的漁人碼頭貴氣豪華,卻有一股令人傾心的典雅。一邊品嚐海鮮大餐,一邊看夕陽西下,要不是因為回旅館的路不熟,必需趁著天黑之前走,我還真希望時間就此停格呢!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驚豔蝴蝶谷

Santa Cruz Natural Bridges State Beach
就是以這座造型奇特的大岩石命名
海灘後方,有一塊沿伸的谷地,就是著名的蝴蝶谷

到天然橋海灘,除了欣賞蝴蝶,還可以看到成群的海豹,慵懶的躺在岩石上曝曬陽光

整群的鸕鶿立在岩石上,享受溫暖的日光浴

美麗的帝王斑蝶 ( 趙璟嵐攝 )

  台灣是「蝴蝶王國」,我在台灣長大,看慣了這些翩翩善舞的小東西,並不覺得牠們有什麼特殊之處。有一陣子,我還特別恨蝴蝶的幼蟲。我在庭院栽植幾棵花草與疏菜,還來不及成長與收成,青綠的葉片就被咬得支離破碎,不用說,一定就是這些毛毛蟲搞的鬼。
  學生時代,經常聽同學談起蝴蝶谷的壯觀與神秘。對於同學的邀約,我總是興趣缺缺,就怕萬一蝴蝶看不成,卻遇上那成千上萬的毛毛蟲。如今回想,實在是自己的知識不足,又缺乏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以致於將自己的想法鎖定在象牙塔內,而無法廣闊地欣賞繽紛的世界。
  其實,蝴蝶的種類很多,各種蝴蝶的生活習性、型態、與生命週期也大不相同。屬於「定居性的蝴蝶」,總是以自己的生活地為中心,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屬於「移棲性的蝴蝶」,羽化為成蟲後,就離開生長地了。
  在台灣,每當冬天來臨,數以萬計的紫斑蝶,由中北部山區南飛,集聚在高雄和屏東的袋狀山谷中過冬,而以位在高雄茂林鄉魯凱族山區的「紫蝶幽谷」景致最壯觀。紫斑蝶就是移棲性蝴蝶,「紫蝶幽谷」的觀賞者,何需有飽受毛毛蟲驚嚇的顧慮呢?
  蝴蝶谷,並不是生物學上的專有名詞,只要是很多蝴蝶集聚的山谷,就可以稱之。生物學家分析其成因,將它分為三個類型。
  生態型蝴蝶谷,指的是特定山谷內,因盛開著大量蝴蝶喜好的花草,或生長許多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而吸引大量蝴蝶前來採花或繁殖。例如每年初夏,台北大屯山盛開的澤蘭,便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青斑蝶群聚訪花。
  蝶道型蝴蝶谷,指的是特定種類的蝴蝶,如鳳蝶、粉蝶、小灰蝶等的雄性個體,為達到性成熟,必需吸收大量礦物質,牠們便常沿著溪邊飛行,尋找合適地點吸水。由於牠們皆有固定飛行路線,且常成百上千集聚一起,故稱為蝶道型蝴蝶谷。台北烏來山區的鳳蝶谷,及高雄美濃的黃蝶翠谷,便是著名的蝶道型蝴蝶谷。
  越冬型蝴蝶谷,指的是特定種類蝴蝶,為了越冬而大量集聚在一個山谷的現象。
「生態型蝴蝶谷」及「蝶道型蝴蝶谷」在台灣及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越冬型蝴蝶谷」則即為罕見,目前就只有墨西哥及美國加州的「帝王斑蝶谷」及台灣的「紫蝶幽谷」最典型。
  近日陪女兒到加州上學,也順便到她學校附近的州立公園逛逛。在赤杉州立公園的遊客服務中心,正巧有人問起蝴蝶谷的事,管理員告訴他們在聖他克魯玆(Santa Cruz)的天然橋州立海灘(Natural Bridges State Beach),就有一個著名的蝴蝶谷。
  天然橋海灘就在加州大學聖他克魯茲分校附近,從女兒的宿舍開車去,只要十分鐘。這個海灘以一個造型奇特,形狀似一座橋的大岩石聞名,此地就是以這塊大石命名。海灘的左邊是岩岸、右邊是沙灘,遊客既可在海濱衝浪、遊泳,又可在岸邊觀賞成群的海豹,慵懶的躺在岩石上曝曬陽光。
  海灘後方,有一塊延伸的谷地。谷地種滿高大的油加利樹,並有人行步道,通往谷底,這就是著名的蝴蝶谷了。每年夏末秋初,數以億計的帝王斑蝶(Monarch Butterfly),由出生地加拿大東部森林移棲到加州和墨西哥過冬,牠們以平均每天一百三十公里的速度橫跨美國向南飛。蝴蝶的數量,以十月中旬時達到高峰,牠們停駐在太平洋沿岸的油加利樹、松樹、柳樹、毒藤、野莓上。彩蝶漫天飛舞,橘紅的翅膀,搶盡綠樹的光芒。
  二月,天氣漸漸暖和,蝴蝶陸續返鄉,回到牠們的出生地,傳宗接代後隨即死亡。牠們的後代,靠著天生的雷達系統,天寒時,又會正確無誤地循著祖先的老路旅居他鄉,世世代代如此循環,加州海岸的蝴蝶谷,竟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我們到達蝴蝶谷的時間是九月下旬,還不是賞蝶的正確時機,但是已有先鋒部隊陸續抵達。陽光下,成群款款而飛,也夠令人驚豔了。當天色漸暗,我才注意到,許多蝴蝶早已提前打佯,成串地掛在油加利的葉片上。牠們合上翅膀,色彩不再鮮明,如果不仔細觀察,還以為是枯乾的葉片呢!聽說氣溫在華氏五十五度以下,蝴蝶便不太活動了。名為帝王斑蝶,想來必是龐然大物,其實不然,如果品評,只能說它蝶身輕巧玲瓏,姿態尚不及鳳蝶優雅呢!牠們只是群聚而顯得聲勢浩大罷了。
  帝王斑蝶的幼蟲,只吃一種乳草科的植物。繁殖期,斑蝶會把卵下在乳草葉的背面,卵孵出後,幼蟲馬上就有食物可享用。斑蝶幼蟲靠乳草為生,因此帝王斑蝶也叫乳草斑蝶(milkweed butterfly)。想要吸引帝王斑蝶到家中的庭院並不難,只要種些乳草,就可以把庭院變成一座絢麗的蝴蝶生態區了。
  在加州,自然生態的保育十分嚴格。帝王斑蝶都是受到保育的貴客,遊客如果任意捕捉,破壞生態,是要坐牢半年的,否則也要易科罰金五百美元!
  千百年來,人們都知道候鳥會成群遷移,至於蝴蝶遷徙,則是晚近才為科學家所重視。帝王斑蝶的移棲,仍有許多不解的謎。科學家發現遷徙的帝王斑蝶可活八、九個月,未遷徙的帝王斑蝶卻只能活一個月,為什麼?沒人知道。是什麼樣的機制,引發牠們遷移?牠們的路線是怎麼定的呢?牠們的導航系統是什麼?牠們如何對抗變化多端的風、溫度以及惡劣的天氣?這些問號,都是科學家極欲探究的。
  來到蝴蝶谷,親眼目睹了自然界的奧秘,讓我心胸為之開闊。也許我不該再對毛毛蟲懷恨在心。卵、幼蟲、蛹、蝴蝶,蝴蝶的生命週期本是如此,生生不息,循環不已。我怎能以狹隘的眼光,獨愛美麗的蝴蝶而鄙視牠的幼蟲呢?或許我也該去買幾棵乳草種在庭院。

Friday, November 14, 2008

走進阿米族村莊

馬車是Amish的主要交通工具,他們過的是拒絕文明的生活

  到伊利諾大學看女兒時,我會順道往附近的鄉間走走,我常去雅可拉(Arcola)。由香檳(Champaign)上57號高速公路,往南約四十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
  在小鎮的藝品店閒逛,偶爾會有意外的驚喜。有些芝加哥的百貨公司從來不陳列的精品,在這兒可以找到。不論是手工縫製的方塊被、布娃娃,或是原木家俱以及其他的木製工藝品,細緻中都蘊含著一股素僕的氣質,讓人愛不釋手。
  在雅可拉逛了幾家藝品店仍覺得不過隱,我就順著133號公路往西行,來到亞瑟鎮(Arthur)買花生醬、蜂蜜、起司、麵包、糖果,像個大鄉巴佬進城。可別笑我土,這些純粹手工製成的美食,都是本地農家特產,吃起來頗有媽媽親自下廚的味道。
  我沒有估算從雅可拉到亞瑟需要多少時間,在這兒,時間已經不那麼重要。在133號公路,只有走走停停,才能優閒的享受田園之美,必需放慢腳步,才能約略窺視這一帶居民的生活。
  遠遠的,我看見一部馬車迎面奔來,的答蹄聲從耳際飄過。不久,我又從車子的照後鏡瞥見一輛黑色馬車,緊緊跟在後頭。在綠油油的原野中,我這部日本小豐田,頓時顯得突兀。別說汽車與馬車截然不同,低頭看看自己的服飾,也明顯與此地的居民格格不入。不過別憂心,你只要知道這兒是阿米族(Amish)集聚的村落,了解他們過的是拒絕文明的生活,一切也就釋然。
  雅可拉及亞瑟一帶的阿米族以德裔為主,他們因宗教信仰而聚集,從1864年就陸續到此開發。如今,散居此地的阿米族,約有四千人左右,仍以德語為方言,沿襲著他們祖先一百多年前的傳統,以農業生活為重心。
  馬車,是這兒的主要交通工具。一部部馬車,馳騁在田野間,的確非常美。阿米族孩子十二歲就要學會駕馭馬車,一般家庭在兒子十六歲的時候,會送他們一部馬車當禮物,這份重禮,不知是否代表即將成人?
  光鮮豔麗的流行服飾,在這兒受到唾棄。阿米族的穿著保守而統一。他們嚴格限制布料的色彩,不印花,只穿純黑、藍色、深綠或棕色的衣服。年輕女孩和老祖母都穿同一式樣的著地裙裝,不化妝、不戴首飾,甚至連扣子都避免,外人只能從臉上的皺紋去揣測她們的年歲。男士未婚前,下巴光潔,婚後必需留鬍子,他們大都戴黑帽或草帽,穿素色上衣,配吊帶長褲。
  瀏覽雅可拉、亞瑟附近的商店,常見到瓦斯燈、煤氣燈擺在櫥窗,這可不是用來裝飾門面,它們是此地居民實實在在的生活必需品。阿米族不點電燈、不看電視、不打電腦、幾乎所有與電及機械有關的用品,都受到排斥。他們以瓦斯燃料來取代,冰箱、爐子都是燒瓦斯的。
  我閒逛至一所學校,僅有的一間教室,整潔擺放著幾張課桌椅,學校放假了,見不到半個人影。為了配合農忙的五月讓孩子回家幫忙,學期早在四月底就結束。這一區,有十二所阿米族學校,規模小者僅有一間教室,大的也不超過三間教室。每所學校有二名教師,都為未婚女性,一位負責一到四年級的教學,另一位則教五至八年級的學生。阿米族自有一套教育系統,只教宗教及一般科目,如數學、語文、社會等,不教與科學相關的課程。極少數的學生八年級以後,進入美國的公立學校就讀,但是大部份的學生完成八年的學業,就離開學校,或回到農地工作,或學些求生技能。
  對慣於接受文明洗禮的我們,孩子初中畢業就不再繼續升學,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但是阿米族家長卻認為八年的學校教育,已經足夠讓他們的孩子面對農村生活,他們覺得家庭教育甚至重於學校教育。
  著名的伊利諾大學就在鄰鎮,電晶體收音機、試管中的微生物試驗、電腦網路系統...許許多多文明的產物,在此研究發展。伊大,每年都吸引無數學子,從全美及世界各地不遠千里而來。這些,對於近在眼前的阿米族青年,難道不會有一絲嚮往?他們內心可曾掙扎過?難道囿於宗教誡律以及保守的家庭觀念,就讓他們必需承受代代務農的生活?
  然而,時代的巨輪在轉。聽說,近二十年來,小鎮的風貌改變許多。阿米族在小鎮經營的事業,從小雜貨店到頗具規模的家俱行,生意皆日益興隆。許多農村青年,白天到小鎮工作,夜晚才回到農家,過起上班族的生活。二十年前,村民夏日忙於農事,等到嚴冬,才做些木工、手工為消譴,並零星貼補家用。今日,許多村民把縫製方塊被、木製工藝當成全職,日日生產,以應付外來觀光客的需求。
  大多數阿米族,都不反對遊客走進他們的村莊,做為一個觀光客的你我,也要尊重他們的生活。阿米族不希望遊客用攝影機拍錄他們的種種。你可以拿著相機拍馬車、農舍,但是不要去拍人(除非經允許),那是禁忌。對著迎面而來的馬車,記得,不可按鳴喇叭。
  離開雅可拉,循著原路回香檳,我又上了57號高速公路。此時,太陽以均衡的熱力照向伊州中部大平原,照在香檳、雅可拉、亞瑟這幾個比鄰而居的城鎮。陽光下,我驚異的發覺,素僕與文明,在這片莽莽草原中,竟能如此和諧相依共存,各自散放獨特的光茫。

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烤南瓜

南瓜的色澤、造型都美,讓它美美的端上桌,該是何等美妙的事!

剛出爐的南瓜,果真色、香、味俱全

  美食的定義,如果只是滿足口腹之慾,那必定缺少了什麼。美食的背後,多少蘊含著某種內涵,讓你咀嚼它的時候,有一種隱形的芬香縈繞在身旁,可能是古早味,可能是節慶的歡愉,可能是老友再度重逢的喜悅,所以當你品嚐它的時候,除了味蕾被觸動,你的心也會跟著一起跳躍翻騰。
  我經常是以這樣的觀點來做一道菜。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女人,鎮日埋首在鍋碗瓢盆、油鹽醬醋之中,非常委曲。但我可不這樣想,一個女人,能掌握廚房的點點滴滴,能掌握男人的胃,那是何等神聖的事,除了女人,誰有這樣的特權呢!所以我做菜的時候,總會特別花點心思閱讀食譜,研究一下作料的搭配。
  當你專注地要將一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時,你會發覺,做菜其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藝術,它考驗你的色調搭配能力、你的刀工、你對火的控制功力,最重要的,它讓你自己挑戰自己。
  萬聖節過後,擺在屋內的小南瓜,漸漸成熟。節日已過,退卸裝飾屋宇的責任後,在它尚未熟透腐爛之前,把它做成一道香噴噴的烤南瓜,不僅物盡其用,也不至於暴殄天物。
  南瓜的造型、色澤都美,如果端上桌時,能保有它原有的形態與色彩,該是何等美妙的事呀!這是我做這道菜時最初的想法。於是,我拿起一把雕刻刀,在南瓜頂端畫個圓,順著圓的邊緣鏤出一個帽蓋,將蓋掀開後,挖出南瓜子,這道菜在我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譜。就做道烤南瓜吧!於是我寫下這樣的食譜。感恩節即將到來,如果有興趣,你也可以試著做做看。
材料:小南瓜數顆
   碎牛肉或豬肉一包
   豆腐半塊,蔥三枝,紅籮蔔一條,香菇兩朵
   醬油,黑楜椒,馬蹄粉,太白粉少許
做法:將所有的料剁碎,拌在一起做成肉丸,塞入南瓜肚內,放入烤箱,調至350度烤五十分鐘。當然,挖出的南瓜子也不能浪費,洗淨後,放入烤盤一起烤二十五至三十分鐘即可。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餵奶權之爭

美國人對於女性的胸部,看法極端,令人不解。看來,美國女性要爭取在公共場所的餵乳權,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在「世界日報」的寶島鄉情版,看到一張照片,照片說明是「楊恩典擔任高雄市推廣母乳哺育的代言人,日前在婦女館代言時,碰巧貞德餓了,由丈夫陳信義協助沒有雙手的楊恩典哺乳,留下最溫暖的畫面」。小貞德趴在媽媽的胸前,眼睛睜得大大的,滿足的吸吮著,可愛極了。
  正巧,我前幾天在芝加哥論壇報也看到一張類似的照片,同樣餵母乳,吃奶的小寶寶可就沒有貞德那麼幸福了,寶寶躲在一條覆蓋著媽媽胸部的大毛毯底下,除了頭髮以外,整個頭都被毛毯蓋住了。這張照片,看了真令人為小嬰兒捏一把冷汗,這種吃法,萬一窒息怎麼辦?
  在台灣,餵母乳的媽媽,帶著小嬰兒到公共場合,不管是搭火車,或者到超市、百貨公司閒逛,小嬰兒餓了,哭鬧著想吃奶時,母親大大方方的袒開胸部餵奶,沒有人會責怪她袒胸露乳有失儀節。
  我女兒也是吃母乳,有一回在火車上,女兒哭鬧著,旁邊一位婦人,經驗老道地催著我:「這孩子餓了,妳還不趕快把乳頭翻出來!」二十多年前,陌生婦人這番出自內心坦蕩蕩的話語,讓我至今回味,仍覺溫馨。相對於台灣婦女心胸的解放,美國名記者兼主持人Barbara Walters 可就沒這份雅量了,有一回她在主持的節目「The View」中,坦言說出搭飛機時,如果坐在一個哺育者身旁,會讓她覺得不舒服。此言一出,惹來二百多個母乳哺育者到紐約ABC電視台總部抗爭。
  美國雖然暢言平等,標榜文明,對於餵母乳的女性,可就非常苛責了。根據論壇報的報導,美國的舊法令中,還有一條明文規定,婦女如果在公共場所餵奶,不慎暴露出不該暴露的部位,警察還可以依妨礙風化來逮補。
  一九八零年代,美國婦女開始覺醒到在公共場所餵奶一點都不可恥,加上醫學研究都證明吃母乳有益嬰兒健康,經過母乳哺育的擁護者不斷爭取,直到一九八四年,紐約州才率先免除婦女在公共場合餵奶被視為犯罪行為的法令。一九九三年,佛羅里達成為第一個正式立法,保障婦女有在公共場合餵奶權利的州。目前,已經有三十四個州跟進,有些州除了保障婦女可以公開餵奶,哺育者還可以免除去當陪審團的義務。
  即使有立法保障,不成文的約定俗成,仍讓許多婦女不敢大膽的在公共場所餵母乳,仍有許多婦女會被要求到隱密的地方餵奶,即使躲到人煙稀少的角落,也還要用一大塊布料遮遮掩掩,避人耳目,免得被譏傷風敗俗。百年來的積習,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恐怕不易。
  美國人對於女性的胸部,看法極端,令人不解。你看,他們不僅能容忍在游泳池畔上空招搖的辣妹,還鼓掌奉承,但對於手抱嗷嗷待哺嬰兒的女人,就非得以高道德標準來衡量不可。
  看來,美國女性要爭取在公共場所的餵乳權,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Sunday, November 9, 2008

火車之旅

從修道院腑瞰,是哈德遜河,河對岸是紐澤西

Cloisters修道院一個角落,修道院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系統的一部份,裡面所有的展覽和建築物本身都是屬於大都會博物館,藏有很多中世紀的雕刻及畫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註:
  那一年,女兒放假,母女倆閒來沒事,我遂有了搭火車到紐約看甥女凱鈺順便旅遊的念頭,原本想要買臥舖的車箱,沒想到票價貴得驚人,比機票還貴。後來我們買了普通車箱的座位,一上火車後,才意外的發現,座位舒服極了,空間非常大,椅子展開,幾乎可以平躺,另外還有餐車、觀景車,你愛到哪一個車箱,就逛到哪一個車箱,無拘無束。
  我相信很多人沒搭過長途火車,現在交通太方便了,近距離自己開車,遠距離搭飛機,長途火車,地位已逐漸被其他交通工具所取代。那一趟火車之旅,我們先從芝加哥到費城,再從費城轉車到紐約,回程,由紐約到華盛頓D.C.,再由D.C.轉車回芝加哥。
  我們在費城欣賞建築華美的火車站,到紐約看百老匯劇「孤星淚」,在中國城溫暖我們的中國胃,搭地鐵欣賞紐約街容,花一整天徘徊在古根漢美術館,到中央公園閒蕩,看黑人跳街舞,到時報廣場人擠人,將近十天的假期,我們就在搭車、遊蕩中渡過。
  如今回想,母女能有一段這樣的時光,悠閒逛街,彼此照顧,分享歡笑,其實是很溫馨的,旅遊中,有個知心伴侶,人生,夫復何求!

  是一種懷舊的心情吧!讓我有了長途火車之旅的構想。女兒放寒假,趁著她的假期,我們母女倆遂結伴,一起到東部玩一趟,目的地紐約。從芝加哥到紐約,在車廂的時間就佔了二十二個小時,但是能坐在車中,體會時光慢慢流逝的感覺,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呀!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時間與閒情呢?
  女兒上了大學以後,在校住宿,偶爾回家一趟,總是行程匆匆,我們去學校看她,她也是忙著功課。這趟火車之旅,讓我們母女在各自忙碌的生活中擁有一段獨處的時光。隆隆車聲中,女兒倚偎著我靜靜閱讀,有時她也熟睡,看著她俏麗的模樣,讓我覺得非常溫馨。
  如果沒有搭過火車,也會對它有一種憧憬吧!沒有止境的軌道,帶著旅人的心尋夢。坐在車廂中,睜開雙眼,就能飽覽湖光山色,流動的景致,觸動的豈僅是視覺的感受,呼嘯而過那一瞬,彷彿塵世的紛紛擾擾,都在眼前成為風景流過。  
  我們搭乘夜車由芝加哥出發,天微亮時,已過了俄亥俄邊界,進入賓州。晨霧中,一艘艘運貨的大郵輪,載浮載沉於緩緩而流的俄亥俄河上,一輛長長的運煤列車,從旁以龜行的速度駛過,約有一百多節車廂吧!從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到賓州的匹茲堡一帶,是美國主要的重工業城鎮,沿途工廠林立。經由鐵路及河道,將煤炭、鋼鐵和其他原料從礦區、港口運往工廠,而工廠的製成品,也大都依靠貨輪及火車的運輸,才能達到消費者手中。一百多節的貨運列車,光是想像就夠壯觀了,其實,像美國這樣一個主要依靠鐵路發展出來的國家,貨運列車,不過是它工業發達的一個註腳。
  看到運煤列車,我憶起兒時曾經住過的小山村─濂洞。金瓜石、濂洞,是當年「台灣金屬礦業公司」所在地。由台金公司所經營的「金瓜石線」輕便鐵道,主要的功能是用來載運礦石,有些班次也連接一、二節車廂載客。雖稱金瓜石線,它的起點卻在濂洞。小時候,我們都稱行駛在輕便鐵道上的蒸汽火車為五分車。也許你沒有聽過五分車,但是對於一個嚮往城市的小女孩,五分車猶如一扇廠開的大門,它不只運煤、運金礦,也將女孩的心,經由濂洞、庚子寮、深澳、運往基隆的八尺門。對於年紀小小的我,八尺門已經算是城市了。我曾經多次一個人搭乘五分車到八尺門,在漁港吃碗尤魚羹,看一天的漁船,聞一天的海腥,再搭乘原班車回濂洞。回想起來,這大概就是我愛好旅行的緣由吧!當我走過許多國家,遍覽各地名勝古蹟後,對於這樣的旅遊雛型,我反而深深懷念。這條頗有「海味」的「金礦鐵道」,早已步下舞台,成為歷史。如今,沿著北部濱海公路而行,除了消失的鐵道以及蒸氣火車頭,海風依舊,而我,童年時嚮往走出小小世界的美夢也依然未變。
  火車抵達匹茲堡,女兒還在睡夢中,我搖醒她,到餐車吧!旅遊最大的樂趣之一,莫過於丟開鍋碗瓢盆,仍能享用精美的餐點。餐車猶如一間流動的小餐廳,侍者和藹可親,引領我們到一個明朗的窗口坐定。賓州的原野,剛剛覆蓋一層新雪,河面雖已結冰,仍能清晰見到薄冰下溪水潺潺而流。野鳥、藍天、白雪、枯枝、綠水,如詩如畫的意境,搭配桌前精緻的美食與咖啡,猶如一席自然中豐美的饗宴。
  旅途中,最令人留連忘返的,莫過於坐在觀景車廂(Sightseer Lounge)中發呆。這個幾乎都是玻璃組成的車廂,所有的座椅都能旋轉,座椅旁還配有小茶几,車內並提供漢堡、三明治等簡便的餐點,以及咖啡、可樂等飲料。在這裡,旅客可以無拘無束的聊天、無所事事的閒逛、拿著書本暴露在陽光下閱讀。面對落地窗,我選擇讓腦中呈現一片空白。我意外發現,當一無所有的時候,更能重新接納所有的事物。我從來沒有認真看過夕陽,但是此刻,我是那麼清晰又仔細的欣賞它的美。紅色的霞光穿過銀白的樹林,照耀在一望無際的田野,成群的野鳥凌空飛越。原來世界這樣絢麗,為什麼我經常將它等閒錯過呢?夜深時,我仍捨不得離去。坐在窗前,靠著月光、雪色,我亦能隱約見到懸凝在石壁間的雪柱;偶爾行經小鎮,總會有明亮的燈影,照滿山城;有時看見船隻沿著河岸緩緩前行,有時也會撞見冒失鬼開著快車飛馳而過...我沉迷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知道火車已經開到何處。
  在車聲的律動中,從黑夜到黎明,由日出又日落,火車穿過中部大平原,越過東部的丘陵地,沿途或經工業大城、平庸小鎮,或經田疇平野、河谷山坵,每一刻,都讓我有豐碩無比的感受。
  火車快要進站時,女兒以半命令的口吻對我說:「媽媽!你坐著不要動,我的力氣比你大,架上的行李由我來拿。」那一瞬,我覺得孩子長大了,女兒的貼心,讓我心滿意足。旅途中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有個貼心伴侶同行呀!
  朋友們知道我要搭火車到紐約時,直覺的反應都是「你瘋了!搭飛機只要兩個多小時的地方,你竟然要去耗它一整天」。當火車抵達紐約那一刻,我內心充滿愉悅與歡欣。朋友們怎麼會明白,火車之旅,其實是一趟豐富的心靈之旅!

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溫馨的大學城-莪巴那.香檳      

象徵通往大學之路的 ALMA MATER 雕像

校園內莊嚴典雅的建築,充滿學術氣息

   看氣象預報時,我會特別注意伊州中部大平原上空浮動的雲層,偶爾看到厚雲層疾馳飄過,我的心會隨之一震,希望龍卷風不要在平原颳起,我無由地關心著覆蓋在雲層底下那個大學城-莪巴那.香檳的溫度與濕度。
  莪巴那.香檳距離芝加哥往南大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起先,我對於這個大學城的了解,都是來自資料的閱讀。女兒申請大學時,我把每一份招生簡章都讀遍,來自莪巴那.香檳的資料,只是其中的一份。因它離芝加哥不算遠,我們遂有了一邊旅遊順道參觀校園的念頭。那是個晴時多雲瞬間豪雨成災的日子,車子穿越中部平原時,大雨匯流,馬路成河,沿途的玉米田,早已氾濫成片片的沼澤,好不容易車子開到莪巴那.香檳,我們終於看到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校門。那次的參觀校園之旅,僅止於看到校門而已,我們在校門口的停車場稍事停留,隨即又上路了,當時只想趕快逃離這塊災區。這場豪雨,使得女兒申請伊大的意願幾乎歸零。
  回到芝加哥後,女兒繼續寄表格申請學校,我也在電腦上將她申請的各校錄取標準及學費、生活費做成一張明細表。數字用表格一列,很顯然,伊大的報價最合理,雖然莪巴那.香檳上空的烏黑雲層在腦中揮之不去,然而純粹以經濟觀點來看,我多麼期望女兒能將伊大列為她的第一志願。
  女兒陸續收到伊大錄取及獎學金的通知後,我們心平氣和地與她溝通,她終於同意再度拜訪莪巴那.香檳。這是一次深度的知性之旅。我們走進校門內的世界,聆聽校方為準新生做的報告,我們也隨著工讀生逛校園。工讀生的聰明伶俐、親和有禮,校園內莊嚴典雅的建築以及濃濃的學術氣息,讓我印象深刻。陽光下,我看到女兒專注聆聽時綻放的笑容,我的心情也隨之開朗。
  女兒成了伊大的新鮮人,我也成了莪巴那.香檳的常客。去看女兒的時候,我經常住在離學校步行十分鐘的Jumer Castle Hotel。有時我會邀女兒到旅館與我同住,母女共享一頓豐美的古堡晚餐。有時夜半醒來,見她仍在燈下苦讀,雖覺不捨,卻也頗感安慰。這家詩意盎然的旅館,讓我心靈充滿溫馨。早春時候,冰雪載途,我會陪著女兒沿著旅館前的綠街送她上學;夏日炎炎,我就陪她到工學院的圖書館耗一整天;秋高氣爽,我們拾起飄落的紅葉一起欣賞;她上課的時候,我去逛校園內的美術館;她參加的樂團在音樂廳演奏時,我坐在台下分享她學習的喜悅。
  大平原在我腦海中,向來是綿延千里的黃豆、玉米田,挺立在田野中稀稀疏疏的穀倉以及成群的馬、牛、羊。莪巴那.香檳讓我對平原有了更深的印象,它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更像一位涵養豐厚的慈母,將浩瀚的知識在平原中孕育。
  一百多年前,莪巴那.香檳和美國中西部任何一個農村一般,處在一片草莽平原中,幾公里外才見到一戶人家。一八六七年,伊利諾州政府看中這片土地,便在兩鎮中間的空地上,創建伊利諾大學。伊大的創校,改變了平原景觀,使莪巴那.香檳成為聞名遐耳的大學城;伊大的學術聲譽,也讓莪巴那.香檳成為美國中西部的學術重鎮,來來往往的人潮中,有十九位諾貝爾獎得主,十六位普立茲獎得主,都住過這個溫馨的城市。
  美國早期的州立大學,主要在配合地方建設,多以農、工、師範為主。伊大也不例外,它最早是個農工大學,後來再向理科與人文、法、商等科系發展。如今,它的工學院與農學院依然在全美名列前茅。如果沒有伊大百年來的建設與發展,今日的莪巴那.香檳必定仍是一片荒原吧!
  翻開莪巴那.香檳的旅遊手冊,你會發現這兩個城市許多著名的景點都是伊大校園內的建築,像Krannert Art Museum,Krannert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Assembly Hall,Memorial Stadium等。手冊中建議的旅遊路線也很另類,有一條路線是帶你參觀伊大的圖書館。你想圖書館有什麼好看的呢?但是莪巴那.香檳的居民可不這麼認為。他們告訴你,光是走馬看花逛遍伊大校園三十幾個圖書館,至少就要一整天的時間,若還要細看館內的陳設及瀏覽藏書,那就非得花上數年不可了。伊大圖書館藏書之豐,屢為當地居民樂道。的確,它超過九百萬冊的藏書量,在全美各大學術圖書館中,也僅次於哈佛與耶魯。
  大學城內,最特殊的莫過於公車的行駛路線,我曾經花了不少時間研讀厚厚的一本公車路線圖,終於明白在莪巴那.香檳搭公車,必定要選黃道吉日。學校上課的日子,城市的交通絕對沒問題,兩分鐘之內,一定會有一班公車,載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學校放假時,公車不是停駛,就是改道,兩個鐘頭內見不到車影是很正常的現象,此時只有自求多福勞動雙腿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其實只要了解城市的人口結構,也就不難理解。莪巴那.香檳不到十萬的人口中,伊大的師生及家屬佔了八萬左右。當地居民大概除了農民外,所有經營的事業都與伊大習習相關吧!
  在莪巴那.香檳,就算勞動雙腿,也是美事一樁。走在大學城的街道,花香、書香迎風襲來,讓人心曠神怡。我看到穿著實驗袍的老學者踽踽而行,我聽到年輕學子朗朗的笑語。鐘樓悠揚的樂聲,路邊無言的雕塑,都會勾起我無盡的思緒。走進莪巴那.香檳的任何一棟建築,不論是書局、圖書館、表演藝術中心、自然史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教學大樓,觸目所及,都讓我深深感受到文化與教育,有一種值得人們珍視的追求與價值。
  莪巴那.香檳是女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塊棲息地,她要在這邊研習新知、學習獨立、結交朋友、奠定未來的方向,她將在這邊體會什麼是研究的精神,什麼是學者的風範。
  我經常想念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大學城,但我深知,我不可能搬到那兒長住。羽翼豐滿的鳥兒,你當讓牠盡情飛翔。莪巴那.香檳是屬於女兒地方,做為母親的我,只能經常思念,偶爾陪伴。

Monday, November 3, 2008

讓她單飛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he sculpture ALMA MATER serves as the " gateway to the University"
Locate on the corner of Green and Wright streets

Foellinger Auditorium
伊利諾大學校園一景

附帶一提,「成長不寂寞」書中兩位主角茵茵、雙雙,先後從這個校園畢業後,如今茵茵在伊大芝加哥校區醫學院學習做人工義肢,雙雙在普林斯頓大學研讀公共政策與行政,兩個女孩都是拿了全額獎學金,孩子的努力,也是兩個母親的安慰吧!


註:
  好友邱秀文在與我合著的書「成長不寂寞」的後記中,有一段話:「生孩子最痛,養孩子最累,教孩子最難。在海外,這最難還要加上面臨中西環境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做父母和任何專業一樣,都需要學習。學習的來源,除了書本的理論,專家的指導,還來自和孩子的相處,日常生活的體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痛、累、難,也有許多美好的感受和記憶」。
  我在「納許維爾的夜店」一文中,提及一位中年歌者,作一首歌,祝福即將上大學的兒子,歌曲中有母親看到孩子即將單飛的喜悅,亦有母親心中的掛念與不捨。
  寫「讓她單飛」的時候,女兒才進入大學沒多久,當她沈浸在新鮮人的愉悅時,我也開始體驗空巢的滋味,這篇寫的,正是我當年的心情。的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痛、累、難,也有許多美好的感受和記憶。
 
  女兒每天從學校傳e-mail 回家,告訴我們她上課的情形以及課外的生活,她的來信總是簡短幾句,像是「物理教授講課精采,人也幽默,如果同學提前離席,他會說,別管他們,那些大概是某人的爸爸或媽媽」、「你們一定很難想像四百個人一起上課的情景,非常壯觀,教室有三個大螢幕,教授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來,有聲歷聲的效果」、「數學課雖是小班制,同學都是一些不愛講話的男生,上課時,全班靜悄悄」、「大學城很少看到紅綠燈,但是車輛都會禮讓行人,很有人情味」,「我喜歡這裡的生活,傍晚在校園散步,涼風吹來很舒服」。我讀著這些簡短留言,內心充滿愉悅與安慰,我知道,女兒已經展開一段全新的生活,過得多采多姿。
  女兒八歲時,跟著我們一起來美國,我永遠記得她背著一個大背包,手拉一箱行李的小模樣。一路上,她把那兩件行李照顧得好好的,乖巧得令人心疼。初來美國,由於語言的隔閡,她總是花上別人數倍的時間來學習。我送她到伊利諾大學的路上,她開玩笑的說:「媽媽,我小時候真的很聽老師的話,老師說上課不准講話,我就真的聽進心裡了,所以連老師問問題時,我都不敢回答」,她雖是玩笑的自我解嘲,卻也道出一段艱辛的學習路程。
  她那一段適應美國生活的日子的確寂寞。一群孩子在公園嘻嘻哈哈遊樂,卻不讓她參與,因為她不會說英語。在學校,老師主觀意識中,也認為她什麼都不懂,很少給她發言的機會。幸好,她學習的意志堅定,總算渡過那段不愉快的時光。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下大雪,我牽著她上學,風雪交加,舉步維艱,根本無法前進,我說:「別去了,我們回家吧!」她卻堅持要上學,央求我:「媽媽,我雖然聽不懂,但我還是要坐在教室聽。」那天送她到學校後,我單獨走回家,想到這個固執的小女孩,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聽得懂老師的話語,一時五味雜陳,竟忍不住淚水直流。
  有一天放學後,她帶著同情的語氣告訴我:「數學老師最辛苦,有幾個小朋友已經教好幾遍了,仍然聽不懂,老師沒辦法,還得重覆的一教再教,老師實在好可憐。」孩子的天真,逗得我直想笑,那一刻,我也的確非常開心,她的學習已經漸漸進入佳境,至少,她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了。
  從半句英文都不懂,到如今順利進入大學,女兒的確有一段不平凡的學習經歷。這些年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陪她學習,給她鼓勵。鼓勵她多交朋友、上圖書館、參加社團活動、擔任社區義工。她彈琴的時候,我們在旁邊靜靜欣賞;她做功課的時候,我們陪著她看書;她遇到挫折的時候,給她言語的安慰;她發表意見的時候,我們當個忠實的聆聽者。
  那天,幫女兒把東西搬進宿舍時,腦中抹不去的,是她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她曾經孤單的立在公園看別人玩耍,也曾經光榮的站在白宮草坪演唱;她曾經受到師長的歧視,也曾經上台領到至高榮譽的總統教育獎,畫面在眼前變得模糊,我仍不願相信這個在院中堆雪人的小女孩即將獨立,再也不需要媽媽鬧鐘了。思緒憂喜交集,猛一回頭,正巧看見一個男孩向父母道別,頻頻擦著淚水,這個孩子,也許從未離開過家吧!看著這個男孩目送父母離去,我亦有一股難言的不捨。
  我們離開學校時,女兒並沒有這樣離情依依,她是個堅強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看她愉悅又自信的跟我們揮揮手,我也面帶微笑,放心的走了。此刻,是讓她單飛的時候了。

Saturday, November 1, 2008

保留一段心情

加州沿岸,有看海的心情

洛磯山麓,有看山的心情

科羅拉多的沙漠,有看石頭的心情

  某天,與趙逸閒聊,她說:「美玲,我有點好奇,你在整理文章的時候,你會重新修改嗎?還是就保留原來所寫的?」我說:「除了錯字,我不再更改原來所寫的內容,有時我會加一段註,寫現在的感受,就這樣而已。」
  我相信,保留原文,就是保留了當時寫作的心情。人的心情,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流動,而有所改變,而文章,記錄下來的,正是那難得的瞬間情緒。情緒有時衝動,有時平緩,有時讓你懊惱不已,有時又讓你回味無窮,正是有那抑揚頓挫,才有那高潮迭起,也才能讓人低迴不已。
  保留當時的心情,也正是我整理舊文章時最大的收獲。很多文章,我重新再看一遍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訝異,當時為什麼會這樣寫?有時看到幾個好句子,我連自己都佩服,當時是怎樣的一個景致,讓我有這樣的文思?某些辭句,我恐怕這一輩子再也寫不出來。
  我相信,人生每一階段,皆有每一階段的心情。整理文章,也讓我對過往的日子,爬梳一段記憶。生活是如此花花綠綠,無頭無緒,一篇篇文章,就像在穿梭的時光中,留下的一個一個的點,當我把這些點點重新串成一條珠項鍊時,十幾二十年來的生活層面,也就在眼前一一重新浮現了。
  

Friday, October 31, 2008

媽媽!我怕車子 

台灣山區風景─樟貝湖

  在太魯閣東西橫貫公路的入口處,女兒興奮的要我為她拍照留影。我相機剛舉起,她就非常緊張的喊著:「媽媽!動作快一點,我怕車子。」
  「媽媽!我怕車子」,多麼掃興的話語。
  回國時,我特地帶著女兒到各處旅遊,讓她認識台灣。但是在著名的風景區拍照,她卻背負著這麼沉重的心理壓力─害怕車子。
  老實說,對這些不長眼睛卻又愛亂闖的車子,我也非常害怕。它們在馬路上東竄西跑,完全沒個準則。手握著方向盤的人,經常不知道該如何操控,因為在雙黃線道上,總有車子硬從背後超車;單線道上,也有車子非常有本事的擠過來並肩同行;有時動作稍微遲緩,馬上就有吵鬧的喇叭聲,提醒開快一點;一不留神,就會意外的發現有車子逆向迎面而來...,大家都在趕時間,卻急得沒有一點道理。
  行經蘇花公路清水斷崖一段,最令我心驚膽顫,在險峻的斷崖邊緣,也有人枉顧生命危險,以開快車、搶道來炫耀個人的開車本領。
  回到台灣,我好像回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島嶼。路是我熟悉的,我可以默念出每一條街道的名稱以及每一個城市鄉鎮的所在位置,但是,穿梭在街道上的車輛和過往的行人,又讓我感覺陌生。
  我看見一位老太太要過馬路,卻沒有人去攙扶她,也沒有車子要讓她;當我行經紅綠燈的路口,紅燈亮時,人車搶道互不相讓,我不知道這種交通號誌為何而設?一時之間,我竟以為自己患了暫時性的色盲;明明有停車場的地方,偏偏有人要在馬路邊停車,造成嚴重的交通阻塞。
  車子,是日常的交通工具,使用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進出。但是大多數的人不守規矩,使得車子在馬路上呈現的定位出了問題,街道一片亂象。
  「媽媽!我怕車子」,女兒這句話,聽來多麼令人心情沉痛。
  遊了半圈台灣,我算是大開眼界,對於擁有台灣駕照的駕駛者,的確佩服到極點。可是,這一路行來,夾雜在紊亂的車道間,卻也讓我對自己的家園感覺失望,到底人們的公德心與守法的精神在那裡?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是每個旅遊者最大的心願。我相信只要人人遵守交通規則,加上一點點禮讓的心,台灣就不會有「媽媽!我怕車子」這個問題存在了。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閱讀分享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小說,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作者Khaled Hosseini來自阿富汗,他另一本小說「The Kite Runner」 (追風箏的孩子),也是一本暢銷書,已被拍成電影。電影我也看了,感覺上小說的敘述比電影強很多,兩小時的電影,被過度濃縮,很多非常動人的情感沒有表達出來。當然,電影也很好看,只是看過小說後,再看電影,會覺得情節過於省略。「The Kite Runner」全書的主要角色都是男性,作者把父子、主僕、兄弟之間的誤解、理解與愛,描繪得絲絲入扣,讓人不想掉淚都很難。
  作者的網站:www.khaledhosseini,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拜訪。
  「The Kite Runner」寫男,「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寫女,作者對於兩性的書寫,可謂高手。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出版不久,即躍登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雖然我們選書,不能盡信排行榜,但是一書本能暢銷,總有它迷人的地方。
  讀完這本小說,稍微了解一點阿富汗的習俗、文化,也彷彿瀏覽了阿富汗近四十年來的變遷。外侵、內亂、軍閥割據、專制獨裁,戰爭背景,和我們的近代史也頗類似。作者以悲憫的角度,述說兩個女人的不幸與堅強,這是一個非常哀傷的故事,阿富汗的女人所承受的悲哀,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兩個女主角,Mariam 和Laila 的年紀相當於我和我女兒的年齡,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嫁給一個殘暴的老頭,兩個女人的個性、冷戰、友誼、親情,每一段細節,都令人感動。
  節錄一小段我很喜歡卻很傷感的文字,與你共享
 Mariam did not sleep that night. She sat in bed, watched the snow falling soundlessly.Seasons had come and gone; presidents in Kabul had been inaugurated and murdered; an empire had been defeated; old wars ended and new ones had broken out. But Mariam had hardly noticed, hardly cared. She had passed these years in a distant corner of her mind. A dry, barren field, out beyond wish and lament, beyond dream and disillusionment. There, the future did not matter. And the past held only this wisdom: that love was a damaging mistake, and its accomplice, hope, a treacherous illusion. And whenever those twin poisonous flowers began to sprout in the parched land of that field, Mariam uprooted them. She uprooted them and ditched them before they took hold.
But somehow, over these last months, Laila and Aziza-- a harami like herself, as it turned out—had become extension of her, and now, without them, the life Mariam had tolerated for so long suddenly seemed intolerable.
We’re leaving this spring, Aziza and I. Come with us, Mariam
The years had not been kind to Mariam. But perhaps, she thought, there were kinder years waiting still.
  看完這本書,我只想說一句話,我們都是很幸福的女人。
  這本書台灣已經有翻譯版,聽說翻得不錯。書名:「燦爛千陽」,如果你人在台灣,又有興趣看,不妨到書店找一找。

Monday, October 27, 2008

秋意正濃

飄零的紅葉,送給遠方的友人

滿地的繽紛,傳達我的祝福與思念

藍天白雲呀!如果你是信使,是否也捎來朋友回給我的問候!

  十月十六日「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一篇群鷹過境伊利諾州的報導,十月十八日我們到印地安那賞鶴時,羅效玉帶來這份報導,看了內容後,覺得滿有趣的,因此也想親自去看一看鷹群過境的場面。昨天約了幾個朋友,就一起到位於Zion的Illinois Beach State Park賞鷹,賞鷹的故事以後再聊,今天先讓大家看看Zion 附近的秋景。Zion位於伊利諾州和威斯康辛州的邊界,小城植滿楓樹,此時,正是紅葉飄零時,放眼望去,像燄火般,熱情的燃燒著。
  氣象報告四點以後就會有冷鋒來襲,而且氣溫會急遽下降,後來果真如此,瞬時之間,狂風驟雨。但我們真的非常幸運,三點以前,天氣好得不得了,藍天白雲,加上滿樹的繽紛色彩,讓我們在即將大雪紛飛的前夕,捕捉住了秋天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