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閣樓鐘聲



  偶爾,路過芝加哥大學,遠處傳來悅耳的鐘聲,我總會揣測那敲鐘者是誰,悠揚的樂聲,帶著幾分神秘。
  有一天傍晚,我從芝加哥大學的洛克斐勒教堂經過,教堂旁邊的草地上坐滿了人,有人還帶了食物像是要野餐,我問路人:「這近附有什麼活動嗎?」「如果你沒事,就坐下吧!等一下有一場鐘琴演奏會,很有趣的,坐下來聽聽吧!」這位陌生的朋友隨後遞了一份節目表給我,並告訴我,演奏尚未開始,有興趣的人,還可以上去閣樓,與音樂家面對面,看他演奏。我看了一下節目表,當天的演奏者是來自德國的Georg Koppl先生,曲目有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等人的曲子。
  果真,過了一會兒,就有一個人從教堂走出來,問誰有興趣上閣樓看音樂家演奏。這種難得的機會,我怎能錯過呢?我馬上站出來,不到幾分鐘,就聚集了十來個好奇者。於是我們跟著這位先生走進教堂,他先讓我們進教堂參觀,然後帶領我們上閣樓,這位先生也是音樂家,跟我們聊些管樂和鍵盤樂器的差異。
  爬了兩百多級的旋轉樓梯,我上到閣樓的時候,已經兩腿發痠,氣喘噓噓了。閣樓的空間大約四坪左右,除了演奏者,只有一部琴。我心中暗想,在這裡演出的音樂家,除了得承擔獨自隱於閣樓的寂寞,還得通過嚴格的體能測驗哩!
  音樂家非常幽默,他看到大家滿頭大汗,笑稱自己能在這兒演奏,顯然健康情況良好。
  鐘塔音樂,起源於十五世紀,到了十九世紀,製造鐘鈴的工藝已經沒落,幾近絕跡,直到二十世紀,這種音樂才又重新受到重視,目前世界各地能演奏鐘琴的音樂家並不多。
  音樂家要我們先在閣樓看他演奏幾首曲子以後,再到戶外的草地上聆聽,感受一下室內與室外音響效果的差異。他並特別強調,鐘鈴的聲音,能夠傳得很遠,是屬於戶外的音樂。
  與音樂家面對面,看他手腳並用,拳打腳踢擊踏出每一個音符,我才明白鐘琴演奏,原來也是應用鍵盤的原理。鐘琴是由一組至少有二十三個調好音的鐘鈴所組成。鐘琴的鍵盤組合,跟鋼琴很像,但是除了鍵盤以外,它還有整組的腳踏板。演奏者按下鍵盤或踩下踏板時,牽動相關的鋼索及木桿,觸動鐘擺,於是大鐘發出低音,小鐘發出高音,美妙的音樂就這樣形成,和諧的鐘聲就這樣傳出。
  芝加哥有四座鐘塔,是全世界最多鐘塔的城市。座落於西北大學的鐘塔,一九0一年興建,年代最悠久;瑞柏千禧鐘塔最新,二000年才落成;芝加哥植物園內的鐘塔,開架式的座落在一片綠野中,雖然只有四十八具鐘鈴,顯得嬌小,卻給人一種溫馨舒暢的感覺;芝加哥大學的鐘塔,是全世界第二大的鐘塔,建於一九三一年,擁有七十二具鐘鈴,光是鑄鐘的材料,就用了一百噸的青銅,最大的鐘鈴,直徑長達十尺,重達十八點五噸,在世界各地極為少見。
  這座鐘塔英文全名為:「The 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Carillon」是洛克斐勒二世為紀念她的母親而捐贈給芝加哥大學,所以鐘塔以她母親的名字命名。全世界最大的鐘塔,建於一九二五年,有七十四具鐘鈴,座落在紐約的河濱教堂,有趣的是它的英文名字也是「The 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Carillon」,是洛克斐勒先生紀念他的妻子而捐贈給河濱教堂的禮物,所以鐘塔以他太太的名字命名。
  中場休息時,我們依續走下閣樓,在旋轉樓梯間,隔著窗子,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鐘懸掛在樑柱間。有人說,鐘塔初建時,是先把鐘在內部架上後,再砌上外面的牆。回味剛剛音樂家演奏的神情,再看看眼前一具具垂掛的鐘,我不禁讚嘆,這是何等奇妙的樂器。我終於揭開鐘樓神秘的面紗:響起的鐘聲不是用敲的,而是用彈的。只是一般鍵盤樂器都以手指來彈奏,鐘琴演奏者似乎粗鹵一點,除了手指,還得靠拳頭。
  下半場演奏開始,我倚在一棵大樹旁坐下。附近的人群,有人手捧書本,有人啃著麵包,有人輕聲交談,每個人都悠閒自在。旋律在空中旋轉、飄下,叮叮噹噹的鐘聲,忽近忽遠。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原來,古典音樂也可以讓聽者感覺這麼清新自由、不拘小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