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大溪憶往


  最近重讀我的大舅廖明進先生所著「山中歲月」及「大溪風情」二書,兒時的記憶一一浮現,彷彿瞬間又回到大溪,這個我熟悉的地方。
  「山中歲月」由「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是桃園縣為當地作家出版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大舅二十歲開始寫作,這本書蒐集的,大都是他四十多歲以後在各報章雜誌發表的作品,描述的是他山居生活的片斷。這些片片斷斷,如種木耳、採茶、在家中自製茶、村人相互幫助割稻等,正是我腦中最珍貴的記憶。
  大舅生長在日據時代,小學時,接受的是日本教育,台灣光復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學校沒有開課,他一邊在家放牛,一邊自習漢文。光復後,回到學校念的第一本書,讀的是「人、一人」等課文,第二本書是「狗、大狗」等,以後才漸漸深入,一直到進入初中,都還不會說「國語」呢!
  大舅對閱讀的求知欲,在「光復那年的春節」及「沒有兒童讀物的家庭」兩篇文章中,有詳盡的描述。我記得母親常常提起她小時候學習國語的趣事。當年,有許多老師是邊學邊教的,她常開玩笑的說你們唸「莫名其妙」,我們唸「莫名其沙」。大舅這兩篇文章,印證母親所言不假,玩笑背後,有許多令人心酸的往事,也有許多奮發向上的故事。雖然是初中才開始學國語,大舅的國語說來字正腔圓,沒有日本腔,沒有台灣調,即使環境非常艱辛,學習的欲望卻不曾退縮。
  大舅喜愛閱讀的興趣,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年幼時,體弱多病,外公看了不忍,把我抱回鄉下調養。農忙時節,外婆忙不來,照顧我的責任,自然就落到大舅與舅媽身上。舅媽疼愛我,到任何地方都帶著我。我經常與舅媽回慈湖娘家,舅媽娘家的人都認定我是舅媽的孩子。直到上了小學,我才回到家中與父母同住,但是每年寒暑假,我一定要回大溪位於百吉的老家渡長假。
  大舅喜歡釣魚,我經常跟他到石門水庫上游的阿姆坪釣魚。大舅不愛熱鬧,垂釣的地點,總喜歡找人煙稀少的地方。有時要經過一大片竹林,當他看到地上冒出的筍尖,會告訴我地下有好吃的嫩筍。沿途許多野花雜草,他都叫得出它們的學名,什麼花草有毒不可碰,那一種野草熬湯可治病,他都瞭若指掌,耳濡目染,我也因此認得好多種草藥材。垂釣的時候,他獨自捧著一本書,並叮嚀我不能吵鬧,以免驚嚇到魚,我只得安靜的坐在一旁。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何等無聊的事呀!
  如今回想,無聊的釣魚經驗,卻教會我在沉靜中有所感悟。愉悅的時候,我懂得聆聽天籟中的水聲、鳥叫、蟲鳴;失意的時候,我也可以攤開一本書,靜坐星空下;閒暇時,我觀看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即使風吹草動,都能挑起我的思緒,觸動我的暇思。
  大舅擔任教職,除了剛從台北師專畢業時,派調到台北縣的十分國小外,四十多年來,他都留在家鄉服務。百吉國小、大溪國小、美華國小、霞雲國小、福安國小,這些學校都在大溪鎮附近。他一路由老師、主任到校長,謹守岡位,從不懈怠。
  退修之前出一本書當紀念,是大舅多年來的心願。「大溪風情」是大舅的第十本書,在退修前夕出版此書,算是了卻他心中的願望。大舅寫此書,只是憑著一股熱愛鄉土的心,為自己土身土長的大溪,盡一份力而已。當然,他更希望後輩的我們,熱愛大溪,了解大溪。
  大舅曾經花了許多年的時間,研讀大溪文獻。他不僅研讀文獻,也親自拜訪大溪當地耆老,印證相關史實。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的研究成果,也為桃園縣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故事與史實。
  閱讀「大溪風情」,讓我對於這個老地方,有了新認知。我熟悉的大溪,是地理上的大溪,我知道怎麼搭車去,我知道那個景點好,我知道那一家的豆腐干最道地,那一家的麵攤最好吃。「大溪風情」引領我進入不同的領域,它從歷史的角度看大溪。它讓我了解,光緒年間,大溪航運全盛時期,經常有二百五十到三百艘的船隻往來於大漢溪。由於水路暢通,使大溪成為台灣北部地區,最先開發的城鎮。它讓我了解,大溪到復興這一段柏油路面,並不是向來平坦。在日據時代,它是一段運貨的台車輕便鐵道,台車上坡時,車伕要用腳蹬住鐵軌的枕木,一步一步的往上推,非常辛苦。
  「大溪風情」的字字句句,都是對前人蓽路藍縷的艱辛體認,大溪的人、事、物,在大舅細膩嚴謹的文筆下,重現風華。
  大舅送我這本書時,笑稱這是一本退休紀念冊,讓我留著當紀念。我細細讀它,竟忍不住熱淚盈眶,隨著文字縈繞腦中的,是一棟又一棟竹林圍繞的三合院,一山又一山的茶園與果園,一片又一片一望無際的稻田。還有,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對我深深的愛。兒時情景,隨著書頁,在眼前刻劃得如此清晰。大溪,這個我熟悉的老地方,也是我情深繫念的故鄉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