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都會男女

午後,我坐在鬧市中一個靜謐的角落,陪伴我的是寒風、枯枝、藍天、陽光、雕塑與大樓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北側,寥寥展示著幾件雕塑作品,這是城市的一塊靜謐天地。
  摩天高樓、女體雕塑、男性背影,交會融合在同一個空間,濃縮在一個框框裡。是瞬間的偶然吧!卻也趣味性的刻劃出一幅「都會男女」的圖象。
  坐在台階前,我沉思,悠遊在思索世界。
  思緒將我的視野帶向高樓。忙碌的男男女女,躲在裡頭,彼此擦肩而過,卻無暇微笑,沒有空閒交談。摩天大樓,高,有點冷漠。
  密西根大道,車水馬龍,行人匆匆。穿梭的人潮,對戶外展出的雕塑,大都吝於施予品評的眼光。這景象,隱隱道出藝術家創作的落寞、荒寒。
  都會街道,融合著文化、藝術、經濟、聲光、嘈雜與寂寞。
  都會男女,互爭排名,女權伸張,男性至上,明爭暗鬥,各不相讓。
  都會生活,各有追求,有人好權利、有人喜物慾、有人樂施予、有人愛漂泊、有人為理想而活、有人為現實而過、有人喜愛擁抱甜蜜、有人卻寧願緊鎖心扉承受孤獨。
  都會人的傷心痛苦你看不見,都會人的歡欣愉悅也很難言。每個人都擅於包裝,擅於隱藏,外表精美,是大家追求的共同點。漂亮,就是代言。
  午後,我忙裡偷閒,坐在鬧市沉靜的角落。陪伴我的是:寒風、枯枝、藍天、陽光、雕塑與大樓。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方向

抄捷徑?走遠路?那一條才是該走的方向?

  我從家中到辦公室上班,有兩路公車可以搭乘。這兩路公車的站牌,地理位置南轅北轍。四十二路離我家近,只要兩、三分鐘的路程即可,班次不多,而且只限尖峰時間有車;六十二路離我家有一段距離,走路約七、八分鐘吧!尖峰時間車次較多,平常時間約二十分鐘一班。
  有一天,我因有事需要早點上班。出門前,腦中就猶豫不決,到底要往那個方向走,抄捷徑搭四十二路呢?或走遠路搭六十二路?當時只想趕快到辦公室,只覺得搭四十二路至少走路就可以省下好幾分鐘,於是目不轉睛地朝著四十二路方向走。可事情真不巧,我一到車站,正好錯過一班車,在寒風中,只有苦苦等待下班車的到來,心中還擔心著,不知會不會已錯過了尖峰時間?那天,當然是遲到了,而且為了自己錯誤的決定,一整天情緒大受影響。
  人生道上,我也常為自己該抄捷徑或走遠路而遲疑。抄捷徑,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達成預定的目標。目標達成時,心中油然升起的那股傑出成就感,是令人喜悅的,但是近路,並不表示路途平坦,路旁的碎岩,常會絆倒人,甚至讓人跌得粉身碎骨,抄捷徑,需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走遠路,有如老牛在黃土路上拖車,漫長又迂迴,一路行來,也許沒有半點突發的快意,只會讓人感覺汗流浹背,喘涎不息,但比較起來,它卻是一條較穩固且有把握的道路。
  你願意走在快速道上承擔風險呢?或是沿著黃土坡路慢慢爬?抄捷徑?走遠路?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路途,才是人生該走的方向吧!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禮物

這朵花,是我送給各位朋友的禮物,紅玫瑰,代表著愛與關懷,它傳達我對每位讀者的的祝福,希望大家有個溫馨愉悅的聖誕佳節

  聖誕佳節,美國人習慣把禮物擺在聖誕樹下,聖誕夜時一一打開,打開禮物那一剎那,該是每個人最開心的時刻。

   我認為一年當中,總要有機會向家人、朋友表達一點內心的關懷,讓他們分享喜悅。聖誕佳節送個小禮物,即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因此我喜歡打開禮物,也喜歡買禮物。送給我心愛的家人、尊敬的長者、要好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愛。

   到底選什麼樣的禮物才算合宜呢?這大概是每個挑禮物者的煩惱吧!朋友來信說收到我送的禮物,卻給他帶來煩惱,因為他不知該送什麼禮物給我。朋友說這話倒也坦誠。其實只要對方有一份心意,就算是一朵小花、一句話、一張書籤、一串詩都能讓我興奮異常。禮物不一定要挑貴的,實用、大方加上關懷即已足夠。

   美國百貨公司過了聖誕節,隨即展開大拍賣,我常趁這個機會上街購物。有一回,有位老太太與我同時挑禮物,同樣的東西買了一整車。她笑咪咪地告訴我,她在挑明年的聖誕禮物,這些東西的價錢只有過節前的十分之一。精美嗎?非常精美高級而且實用。她說她每年都如此,這些東西放著也不會壞,明年重新包裝,又是一份非常新的禮品。她還說這可是個秘密喔!等妳上了我這個年紀,兒孫一多,妳就會知道預先儲存一年的禮物,這個辦法有多好。

   今年我收到一份禮物,想必是朋友高價買來的。硬殼精美的禮盒,外加絲絨緞帶層層裹裹,這麼豪華的包裝,好像只適合穿著貂皮大衣的人提在手上。禮盒裏總共二十顆巧克力糖,我們一家三口,每人平均分不到七顆。糖吃完了,留下一個精美的盒子,留也不是,丟也不是。包裝的費用,恐怕要超過巧克力糖的十倍。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我們談到中國人在拆禮物時,通常小心謹慎,拆卸得宜,包裝紙還可以回收使用。外國人禮物一拆,包裝紙即丟進垃圾筒,馬上變成廢物,朋友認為美國人對於紙張的浪費,以包裝禮物為最,我想是有道理的。送禮前將禮物合宜的包裝,是一種禮貌,若是過於奢華,就形成一種浪費了。

   有些禮物是具有紀念性的,這樣的禮物我最珍惜。有一年聖誕節,朋友邀我到教堂幫忙,那天教堂開放,讓一群無家可歸的朋友盡情享受一頓聖誕大餐,我和朋友去幫忙煮些食物,與他們共渡佳節。回家時,牧師送我一棵紙做的小聖誕樹,我一直將那棵小聖誕樹擺在書架上,那是我收到的一份最好的聖誕禮物。看到它,我就會想起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以及許多具有愛心的朋友。

   我相信一份小小的禮物,代表的是一份關懷、一份親情、一份友誼,因此在為家人、朋友挑選禮物時,我也很慎重。走在大街,望著琳琅滿目的櫥窗,我也會一一想起家人的笑臉,想起朋友的容顏。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彩繪玻璃窗的世界

Alphonse Mucha (1860-1939) 的「四季」是新藝術風格的作品

Louis Comfort Tiffany (1848-1933)將複雜的玻璃切割技巧及顏色的應用發揮到極致,讓玻璃本身表現出質感與空間深度,讓人產生一種細膩華麗的視覺效果,他的作品,是我最喜歡的

中古時代,傳教士將聖經的故事,轉化成一幅幅彩繪玻璃窗,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來傳教,彩繪玻璃也可以說是「窮人的聖經」

  朋友來訪,我喜歡帶他們到海軍碼頭,並不是因為那邊有特別喧鬧的人潮,而是海軍碼頭裡面,有一個很獨特的博物館。
  「史密斯彩繪玻璃窗博物館」位於海軍碼頭的廊道內,它是美國唯一以彩繪玻璃窗戶展出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史密斯家族(Maureen and Edward Bryon Smith Jr. and their son Edward and Peter Smith )送給芝加哥市民無價的禮物。
  有人稱彩繪玻璃為「窮人的聖經」,這是因為中古世紀時期的歐洲,能受教育的窮人不多,傳教士們為宣傳教義,即大量使用彩繪玻璃,將聖經裡的故事,轉化成一幅幅美侖美奐的彩繪鑲嵌玻璃窗,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來教導窮人讀聖經。今天,歐美國家許多教堂,還是喜歡以彩繪玻璃來裝飾門窗。從宣傳教義到純粹裝飾,彩繪玻璃的應用,也從教堂轉移到民間的建築。
  彩繪玻璃窗就像流行服飾,總是隨著時代及建築風格而不斷更新花樣。芝加哥的彩繪玻璃窗,最能表現出芝加哥既世俗又宗教的歷史情懷,而這種情懷正是史密斯家族所喜歡的。史密斯家族從1970 年就開始蒐集彩繪玻璃窗,致力保存從1960至1990年代不再流行,被丟棄或遭受破壞,且幾近絕跡的作品。
  芝加哥從1870年代以來,即成為世界彩繪玻璃的中心。芝加哥的多元文化,固然有利於藝術的發展,但是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卻是因為一場火災。芝加哥於1871年發生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幾乎燒毀芝加哥所有建築。大火後的重建工程,為許多人帶來工作機會,也吸引許多著名的歐州建築師及彩繪玻璃窗的設計師前來濤金,他們將歐州的藝術風格及製造技術帶到芝加哥。當時的新建築,不論住宅、辦公室、商業大樓或教堂,安置在窗戶上的彩繪玻璃,或多或少都瀰漫著一股歐州風味。由於市場的需求,歐州最頂尖的彩繪玻璃設計師都移民到芝加哥,全盛時期,芝加哥有五十家彩繪玻璃窗工作室。
  頂尖的設計師都在此,無疑的,芝加哥自然會帶動一股流行風。許多設計師及建築師開始別出心裁創出新花樣,來裝飾他們所承包設計的屋宇。彩繪玻璃由最初外來的歐洲風味,逐漸改變創新。於是,反對維多利亞式矯柔造作及過份裝飾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以及崇尚自然的草原風格(Prairie Style)隨之而起。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普遍流行於歐洲的新藝術風格,濫觴的源頭,正是芝加哥,而由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所創的草原風格,更是芝加哥的代表作。住在芝加哥的人,大概沒有人不熟悉萊特,他是近代四大建築名師之一,他也是彩繪玻璃的代表性人物。如今,芝加哥的藝術及建築,依然在世界各地獨領風騷。
  這個博物館蒐集的彩繪玻璃窗,有半數以上的作品,原來都是安置在芝加哥的建築物上。彩繪玻璃的流行趨向,跟美國與歐洲的藝術及建築的風潮有極大的關聯,在展出的作品中,即可明顯的看出。館內展出的作品,依年代、風格依次排列,讓參觀者不僅了解藝術史的演變,也同時了解芝加哥的歷史。
  館內所有展出,我最喜歡的,是第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 1848-1933)的風景畫作品,他將複雜的玻璃切割技巧及顏色的運用發揮到極致,讓玻璃本身表現出質感與空間深度,讓人產生一種細膩華麗的視覺效果。
  萊特的作品又是另外一種風格,他以彩色幾何圖形與透明玻璃結合,看似單調,卻頗有日式的禪淨味道,彷如未經雕琢,卻充滿了詩的凝煉之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型式。
  我喜歡在有陽光的日子,逛海軍碼頭的彩繪玻璃窗廊道,玻璃的色彩,隨著陽光的角度幻化無窮,讓人產生無限遐思。在不同的時刻,看同一扇窗,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亮麗的光,讓人心情愉悅,黯淡的色,也偶爾會勾起傷心往事。有時,我站在窗前閱讀聖經的故事,有時,我站在窗前,思索藝術家獨特的巧思。只需一個悠閒的午後,輕鬆地從廊道這頭散步到那頭,就可以領略從古典到現代的彩繪玻璃藝術之美,何樂而不為呢?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霞光中的紅鶴

紅鶴以水中的藻類及小動物為食,到了繁殖季節,羽毛的顏色會變得特別豔麗,牠們所吃的食物,會影響羽毛的顏色

紅鶴不是鶴類,牠和鷺、鸛、朱鷺是同族,是屬於鸛目的鳥類,性喜群居,經常五萬、十萬隻聚成一群

  舒卷的雲,層層淡開,大地即將歸於沉寂。
  當我的思緒停格在天邊的時候,一隻又一隻的紅鶴迎著水波,出現在我的眼前。紅鶴的翼伸展,燃放著熊熊烈火,翻騰在蒼茫的霞光中。
  聖地牙哥的夜色漸濃,我沿著「海洋世界」園內的小道散步。經過一個小小的斜坡,來到池塘邊,我看見一群紅鶴展翅、跳躍、對舞。
  風吹奏的旋律,是探戈舞曲。
  「牠們就安於小小的一方天地,不會飛走嗎?」我問朋友。
  「翅膀都修剪過,飛不遠的。餓了,牠們就會回到這個池中。」
  夕陽染紅大地,群鶴共舞,這是一場華麗的盛宴,也是一種無奈的宿命吧!樂音持續,節奏漸緩....
  關於紅鶴的身世,定義總是撲朔迷離。鶴族不承認紅鶴是鶴類,牠們有足夠的理由:因為鶴和紅鶴沒有血緣關係。紅鶴的叫聲與習性和朱鷺、蒼鷺、鸛相似,應該把牠們歸在鸛目,這是鶴的看法;但是鸛、鷺也有話說,你看看那幼鶴,短腿、直喙,生長的習性簡直和雁鴨無異....唉!連鳥類都有這種歧見,彼此爭執不下,身為人類的我們,又能如何?
  朋友告訴我:紅鶴的故鄉在熱帶的淺湖或淺海地帶,包括巴哈馬的伊納瓜群島,墨西哥的玉卡丹半島,安地斯山的鹹水湖畔,非洲的沼澤地區,都有牠們伏窩的地點。牠們以水中的藻類和小動物為食,到了繁殖季節,羽毛的顏色會變得特別豔麗。離開故鄉的紅鶴,許多都是靠人工繁殖,傳衍下一代。
  動物園和鳥類飼養場,都曾經因為紅鶴羽毛的色澤而傷透腦筋。他們總覺得有責任讓遊客看到真正「粉紅」的紅鶴。偏偏人工飼養的鶴群,身體健康,羽毛卻是白的。後來人們才發現,紅鶴羽毛的紅色素,來自類胡蘿蔔素的天然色素,羽毛在生長過程中,吸收這些類胡蘿蔔素,就變紅了。
  原來是飲食出了問題!
  現在,大家都知道,只要餵食螃蟹殼、碎蝦肉等海產飼料,紅鶴就能展現燦爛、奪目的羽色。
  朋友還說:「紅鶴身上豔麗的羽毛,一旦拔下了,就會褪成白色。」
我想,幸虧這樣,不然紅鶴可能早就絕種了。
  歐美的婦女,曾經流行用羽毛當飾品,來展現自己的高貴、富裕。帽子、扇子、披肩、皮包,樣樣都用鳥羽來點綴。女性追求時髦的欲望永難滿足,遭殃的卻是可憐的鳥。聽說連白鷺鷥都幾乎瀕臨絕種了,更何況是有著美麗羽翼的紅鶴。
  夕陽已落,天邊尚餘幾許殘紅。紅鶴狂歡依舊,成雙入對,迷戀在時起時落的節奏裡。粉紅色的舞衣倒映池中,鶴影在水面閃動,好像一朵又一朵的彩霞,迎著水波舞進我的視野。驀然,我看見那開展的雙翼,若隱若現,藏著一些早已結疤的傷痕。
  樂音持續,風吹奏的旋律,依然是探戈舞曲,只不過多了一分寒意。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駝鳥

駝鳥體高頸長,老遠就能發現敵蹤,在草原上,別的動物只要看見駝鳥在逃,也會跟著牠一起逃。

  棕櫚沙漠有個「沙漠生態動物園」,飼養沙漠動物,也種植沙漠植物。動物園的廣告繪聲繪影,好像只要進到園區,對於沙漠的動植物生態,就能瞭若指掌。動物園就在我住的旅館附近,我想多了解沙漠動物的習性,特地安排一天,來到動物園。
  我想看北美沙漠的大角羚羊,大角羚住在園區內一座陡峭的岩壁內。我站在岩壁前,東瞧西望,除了光禿禿的石山,連個羊影都沒有。酷熱的正午,所有的動物都藏身到陰涼的地方。我逛了半圈,只看到幾隻籠中鳥,無精打采立在枝頭。
  失望之餘,我轉個方向來到非洲區。走著走著,看到幾隻駝鳥在草地上來回走動,牠們不但沒有倦態,還昂首闊步,不畏炎陽。我舉起相機,駝鳥興奮的擠過來,想搶鏡頭哩!
  本來心中滿懊惱的,見到可愛的駝鳥,我怒氣全消,索性在駝鳥區坐下來,仔細閱讀駝鳥的生態簡介!
  駝鳥的故鄉在非州乾旱的草原,牠和其他的草原動物像長頸鹿、斑馬等生活在一起。草原遼闊,藏身不易。駝鳥有雙飛毛腿,一小時能跑五十哩,牠遇到敵人唯一逃命的辦法,就是快跑。你一定會說:「傻瓜!跑什麼跑?用飛的不就得了。」問題是,駝鳥雖然有翅膀,但是翅膀無力,不能飛行。其實,駝鳥的翅膀並非一無是處,當牠高速飛跑時,遇到快速轉灣,常利用翅膀幫助身體平衡。翅膀也有助於求偶,雄駝鳥舞動翅膀,用雍容優美的舞姿,吸引伴侶。
  三妻四妾,在駝鳥家族中是正常的。求偶期,一隻帥駝鳥,通常會吸引兩、三隻以上的美嬌娘,一番殷勤的求偶舞後,彼此看對眼,就結為夫妻了。要是兩個帥哥,同時看上一個美女,該怎麼辦呢?那就比武決鬥吧!罵呀、喊呀、追呀、打呀、踢呀,看誰厲害,新娘就是誰的。
  駝鳥的巢非常簡陋,雄駝鳥在地上挖個淺坑就足以為家了。婚後,雌駝鳥們會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輪流將蛋下在淺坑上,等所有的蛋都下完,才開始孵卵。新手駝鳥,大約生四、五個蛋,識途老鳥則可以下到十五個。通常一窩有三十個以上的蛋。孵卵,可是權利的分配呢!眾多妻妾中,只有大老婆有資格負責白天的孵抱工作,夜晚則由雄駝鳥擔任,其他小妾們只能在旁邊眼紅,權當守衛。小駝鳥孵出後,由大老婆權盡母職,小妾們只能當褓母,幫忙照顧小駝鳥。
  駝鳥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鳥,牠的蛋也是巨無霸。一個駝鳥蛋,相當於二十四個雞蛋,重量可達三到五磅呢!駝鳥的蛋殼相當硬,不易破碎,早在遠古時代,埃及人、中國人、西臘人,就知道利用駝鳥蛋殼作成茶杯或容器。我常在藝品店看到駝鳥蛋做成的藝術品,有些雕刻得相當精緻,有些則畫上世界名畫,令人愛不釋手。
  在美國,氣候溫暖的亞利桑那州、佛羅里達州、加州,都有駝鳥飼養場。人工飼養場,主要的利益,是收取駝鳥的羽毛,羽毛可以當飾品,也有工業用途。駝鳥每年會更換羽毛,農場工人在鳥羽尚未脫落時,就將它剪下。駝鳥剪羽毛,就像我們剪頭髮一樣,不痛也不會造成傷害。
  如果我那天在「沙漠生態動物園」逛一逛,沒看到我喜愛的動物,就生氣的走了,而不轉往非洲區,我就看不到這些可愛的駝鳥,我也不會從駝鳥身上得到許多知識與樂趣,這給我一個小小的啟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蘋果成熟時

經過人工刻意栽培的蘋果樹,高度都被控制在五公尺左右,長在低處的蘋果,伸手就可摘取

  剛到美國那年的春天,朋友帶我到密西根湖畔賞花。在柔柔的春風中,浩瀚的花海迎面襲來,純白的花瓣墜落湖面。那是我第一次與蘋果樹結緣。整排佇立在湖岸的大樹,以及開滿枝頭的繁花,讓我心悸不已。  
  就像定時的鐘擺,蘋果樹年年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我經常路過湖畔,看花開花落,看綠葉叢中茂出紅紅的果實。只是,年復一年,我那種興奮的感覺漸漸淡了、消失了。
  對綺麗世界不再懷有憧憬的心境,很令人傷感。我問自己到底怎麼了,竟然對美的訊息變得麻木不仁,是日日忙碌嗎?還是喪失了某種心情?
  十月是蘋果採收的季節,我決定到果園走一趟,再去看看蘋果樹,細細體會蘋果成熟時的景致。
  來到芝加哥西北郊的蘋果園,穿梭在綠意盎然的果樹下,我摘下一顆又一顆成熟的蘋果,放進藍中。果園的人說,栽培一棵結實累累的果樹並不容易,要有許多條件相互配合。栽種時,需要大量的有機土壤和水分供它成長。蘋果樹,白天喜熱,夜晚喜寒,這必需在日夜溫差很大的地區,才能有這樣的天然條件。冬天,蘋果樹像大熊一樣,也需要懶懶的睡一覺,來年果子才會結得好。果樹休眠期要在氣溫攝式六度以下孕育約四十天。除了自然的條件,人為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你要關懷它,為它修剪枝葉、除去病蟲害、改良品種...。
  這些經過人工刻意培育的果樹,高度都被控制在五公尺左右,長在低處的蘋果,伸手就可摘取。我看見樹下堆了滿地的果子,有些是成熟自然掉落的,但是大部份卻是遊客隨手摘下,咬了一口就丟棄的。果農用愛心、汗水辛勤栽種的成果,竟被缺乏公德心的遊客丟棄一地。美麗的果實像垃圾般碎落、腐爛,令人心疼。
  我踩在青青的草地上,嚐了一口親手摘下的蘋果,剛離枝蒂的果實,汁甜、味美,有一股獨特的香氣。我深深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遠眺掠過天邊的雁影,心情頓時豁然開朗了。放眼望去,如波的秋色,被滿園的蘋果妝點得更加絢麗、嫵媚了。
  我忽然想到,人生的理想與夢想,不正如那熟透的蘋果,殷紅似火,高掛枝頭,等待人們去摘取。摘下的果實,有些人小心翼翼將它存放藍中,有些人卻輕易讓它從指間滑落。
  蘋果樹,似乎給了我小小的啟示,讓我尋回一點失落的感覺。風輕輕吹過,瑟瑟秋聲在我耳邊竊竊私語,它告訴我:期待來春吧!到湖畔去,去看看如浪潮般的蘋果花海。
  

Monday, December 8, 2008

與鳥結緣

Riki是我養的愛情鳥,牠喜歡到處亂飛,還會自己打開鳥籠,非常不守規矩

加州海岸成群的海鳥

加拿大野雁是芝加哥地區最典型的候鳥,春天,大雁帶小雁悠游水中的溫馨畫面,令人心曠神怡

  女兒小的時候,朋友送她一隻藍色的小鸚哥,取名Junior。這隻小鳥非常聰明,不怕生,經常站在窗口高歌,喜歡學人語。女兒貪睡,我每天最煩的事就是叫她起床上學去,「嵐嵐,起床!」幾乎成為我的口頭禪。某天一大早,我還沒醒,就聽到一連串模糊的叫聲,仔細一聽,音律竟然是「嵐嵐,起床!」。牠不但會說話,還聽得懂人語,牠喜歡在屋內到處飛,也喜歡停在女兒的肩膀上吃麵條,但我只要一聲令下:「Junior,回家!」牠就會乖乖飛回鳥籠。Junior和我們共渡好幾年愉悅的時光,後因年老安祥離去,女兒將牠埋在後院花園。
  與鳥結緣,從養Junior開始。養鳥,讓我對鳥的世界充滿好奇與關懷。
  我家對面就是公園,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鳥客來訪,即使在寒冷的下雪天,也能見到成群的海鷗或野雁。鳥類在惡烈天候中的求生本能,經常觸動我的思緒。我寫了許多有關鳥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野鴿情深」,描寫一對鴿子,於寒冷的十一月,在我們鄰居窗口築巢、孵卵,到小鴿孵出即被大雪凍死的過程,以及大鴿守著死去的小鴿不忍離去的情景。那幾個月,我和女兒天天站在窗口探望,那是我們對野鳥生態最貼近的觀察。女兒由鴿子的行為培養了學習科學的興趣,那對鴿子的鶼鰈情深,至今仍震憾著我。
  野雁也經常激起我寫作的靈感。每年有許多候鳥路過芝加哥及附近的城鎮。加拿大野雁是此地最典型的候鳥,秋末冬初,天氣漸漸轉寒,野雁成群向南飛。看到野雁,我的好奇心由然而生,總想探究鳥類移棲的神秘。女兒在伊利諾大學念書時,我們經常走五十七號高速公路,南下到香檳城看她。回程中,我最喜歡在其中一個休息站停留,尤其在秋冬季節的傍晚時分。那個時間,總會有一群又一群的野雁從低空掠過,準備降落在附近的田野。霞光映著雁影,形成一幅天然美景。我猜想休息站附近應該有個水塘吧!才會吸引那麼多的野雁來此過夜。初春,野雁北返加拿大,有些路過芝加哥,就停留下來產卵,孵育幼雛。有時,我會看到大雁帶領小雁悠游水中,如此溫馨的畫面,除了捎來春的訊息,也讓我心曠神怡。
  賞鳥、寫鳥、拍鳥,為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朋友常問我,你怎麼常常有機會看到那麼多鳥類,而且能拍到牠們?我總是這樣回答:鳥類攝影,可遇不可求,鳥非常靈活,牠絕對不可能擺好姿勢讓你拍。至於如何抓住那瞬間的感覺呢?答案只有一個,要花時間,耐心的等待。
  至於賞鳥嘛,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樂趣。鳥在天空自由飛翔,你和我看到的機率都一樣,我只是比較留心去觀察而已。走在森林中,聽到不熟悉的鳥鳴,我會仔細傾聽聲音的來源,我會好奇這是什麼鳥在叫。當我在一叢叢濃密的樹葉中,發現一隻啄木鳥或一隻小紅雀時,內心的喜悅自不可言喻了。經常看書、看報,也能從中得到許多訊息。書中的圖鑑,能教我們辨識各種鳥類,書中的解說,能讓我們了解各種鳥類的習性。報紙會刊登許多有趣的新聞,告訴我們什麼地方有賞鳥活動,什麼季節有那些候鳥來訪。當我們對鳥的習性愈深入了解,就越能品味其中的樂趣。
  用心傾聽,用眼觀察,每個人都有機會與鳥結緣。
  

Friday, December 5, 2008

與牛共舞 清涼一夏

舉世聞名的Cow Parade藝術活動,於一九九年在芝加哥展出。牛年將到,台灣也準備在台北、台中、高雄展出,台灣的朋友,就拭目以待吧!
 
芝加哥的牛排館,讓你垂涎,只要品嚐過,都會讚不絕口

藝術家的創意,賦與牛群新的生命。將城市美化成一座「無牆美術館」,一直是芝加哥市政建設的重要文化目標

註:
  昨天在聯合新聞網上看到這一則新聞:

  「一九九八年首創於蘇黎世、國際盛行的奔牛節(Cow Parade)是全球聞名的跨國公共藝術,它以等比例大小的FRP牛為素材,廣邀各國藝術家將牛當成畫布,揮灑具各地特色的彩牛凝聚全球目光,素以城市行銷、慈善募款聞名。最近台灣也引進了討喜又富有文創商機的奔牛節,台北、台中、高雄即將成為全球第六十五到六十七個舉行奔牛節的城市,目前已有八十餘位藝術家加入創作彩牛的行列,明年可望有一百廿到一百五十頭彩牛,將走上台灣街頭。」

  這則新聞,勾起我的回憶,繼蘇黎世的Cow Parade 之後,芝加哥於一九九九年展出,當年這個活動,不僅為芝加哥的藝術氣息添新景,也帶來許多觀光客,當年我為報社寫了一篇小文,介紹這個展出,以下是我當年寫的這則報導。

  今夏,歡迎你到芝加哥,美國前所未有的「市內牛肉場」大展,將讓你的雙眼絕對有吃冰淇淋的感受。
  一八七一年芝加哥發生一場世紀大火,這場歷史性的祝融肆虐,使得芝加哥市容為之改觀,也讓芝加哥市民心生警惕。火的起點在一個農場,起火原因聽說就是一頭牛的後腳跟踢到一盞煤油燈惹的禍。到底是人要嫁禍於牛呢?或者牛真的犯下大錯?這段故事一直是個無人能解的謎,然而,牛卻從此與芝加哥結下不解之緣。
  芝加哥的期貨交易中心舉世聞名,其中,牛肉與牛隻的交易量,佔有龐大的市場,牛對芝加哥市民來說,是一項重要經濟來源,牛算是芝加哥的財神爺呢!
  芝加哥的牛排館,那更具特色了,只要品嚐過芝加哥的牛排大餐,一定都會不約而同的豎起大姆指,連聲嘆:「嗯!贊!贊!」
  公牛隊,人們更是耳熟能詳。這個為芝加哥市勇奪六次冠軍的藍球隊伍,他們的光榮戰蹟,令芝加哥市民引以為傲,這群牛是芝加哥的英雄。
  談牛說牛,芝加哥市民對牛總有一段牽扯不清的「戀牛情結」。
  今年夏天,芝加哥市政府為了舒解市民對牛的深深戀情,別出心裁的邀請眾多藝術家,以牛為主題共同創作,來個「世紀末牛肉場」大展,讓市民分享這項牛的藝術成就。
  來吧!逛街去,不管清晨、黃昏、午夜,只要你人在芝加哥市內,就有牛群陪伴你。來吧!換上輕便鞋,沿著大街小巷,讓我們與牛共舞,讓視覺清涼一夏。
  藝術家的創意,賦與牛群新的生命、新的活力。藝術家融合了文化、歷史、藝術、科學、建築、哲學、商業、經濟、音樂、體育,重新打造牛體,讓芝加哥現代藝術風格在牛身上重新體現。
  於是,在史坦街大道,你會看到一群參與馬拉松競跑的牛群;在藝術博物館的前後廣場,牛也非常時髦的「印象」、「野獸」起來;在密西根大道,奔月牛、太空梭牛、環保牛、地球牛、信差牛、通訊牛、快樂牛、騷包牛、禮物牛、金牛、娃娃牛、懶惰牛、滑雪牛...,真是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成就,舉世矚目。將城市美化成一座「無牆美術館」的理想環境,一直是芝加哥市政建設的重要文化目標。芝加哥的公共藝術除了收集畢卡索、米羅、亨利摩爾、柯爾德、杜布菲、夏卡爾等現代藝術大師的名作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同樣有計劃的開放機會給地方上的藝術家。這項名為「街頭遊行的牛」的戶外藝術活動,所有的創作者,都是芝加哥當地的藝術家,其中還包括一部份學生的作品。無疑,這也是對本土藝術家成就的一項鼓勵與肯定。
  這項展出從六月十五日正式開鑼,將持續到十月三十一日,共有三百多頭造型不同,但與真牛尺寸相同比例的牛在街頭遊行。牛隊入城逛,街頭添新景,今夏,芝加哥的市容的確不一樣,來吧!買張機票飛來芝加哥,芝加哥竭誠歡迎全世界的朋友一起來欣賞!

Wednesday, December 3, 2008

紅鶴

Alexander Calder 的作品「紅鶴」,座落於「聯邦大樓」廣場前,為芝加哥公共藝術的重要地標之一

  午後,氣溫大約攝氏零下五度,我經過「聯邦大樓」廣場。冷颼颼的寒風直撲臉龐,街道籠罩在一棟又一棟摩天大樓的陰影中。
  剎那間,一道陽光沿著街頭迅速的掃過,我一抬頭,那束光映照著聯邦大樓黑色的玻璃窗,恰好落在「紅鶴」的頸上。這樣的景致雖然來得突兀,卻多麼令人欣喜與感動啊!
  是的,就是這隻紅鶴,陽光從它的頭頂掠過,暖意在它的四周飄浮。它傲然的佇立在人群中,正有一股熱流從它的身上向街頭散播。
  芝加哥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即使在酷寒的冬日,依然有明媚、多變的色彩。沿著市區街道行走,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品就在你眼前晃動。在街這頭,你才剛與「畢卡索」對話,越過馬路,你馬上又有機會與「米羅」碰頭;幾分鐘前你才見過了「高登」,這回你又碰到了「柯爾德」。
  芝加哥就是這麼迷人,大型雕塑作品沿街羅列,處處充滿文化氣息。它像一座沒有門禁的博物館,永遠不收門票,敞開胸懷歡迎你「走上街頭」。這樣的街頭運動,沒有鼓噪的群眾喧譁,沒有不實的高談論調,它的語言張力就是「沉靜」兩個字。它昂然矗立街頭,超越時空的藩籬,將你的心靈引進一個空曠的世界。
  座落在「聯邦大樓」廣場前的「紅鶴」,自從一九七四年安置在這裡以後,不僅成為芝加哥公共藝術的重要地標之一,也成為芝加哥城市文化的精神支柱。作者亞歷山大.柯爾德(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是近代著名的雕刻家,在美國公共藝術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柯爾德最愛紅色,他曾說:「我愛紅色愛得不得了,恨不得將所有的東西都塗成紅色。」這件作品當然就以他最愛的色彩來表達了。作品的結構好像一隻彎著頸子的紅鶴骨骸,跟旁邊這棟黑色的聯邦大樓一比,紅色給人一種熱情、溫馨的感受。
  如果仔細欣賞,可以注意它的組合,是用一片又一片三角形與拋物線,拼合而成的立體幾何圖形,只由幾個簡單的定點著地支撐,十足呈現出「力與美」的結合。剛毅與不屈服,傲世群倫卻又溫柔敦厚,這也正是芝加哥文化的特色。
  我佇立在街頭,路上行人稀稀落落,「紅鶴」散放的熱情,在我心中緩緩迴流。一道陽光掃過街角,彷彿一枝描繪圖像的炭筆,素描著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午後。

Tuesday, December 2, 2008

雞湯牛肉麵

劉醫師的宴客場地,就設在她府上的花園中

劉醫師廚藝一流,她宴客,一定親自下廚房,洗手做羹湯,她有許多獨家秘方,我得找機會一一請教

  牛肉麵人人會煮,但如何做出道地的口味,就得各憑本事,非得有獨家秘方不可。
  好友劉又明醫師邀請大家吃牛肉麵,宴客場地設在她府上的花園中,麵香洋溢在青青草地,揉合著餘暉夕照,令人如醉如癡。與會者口中大啖牛肉,話題也免不了手中捧的這一碗麵。頓時,好像每個人都變成美食專家。江女士說她的牛肉麵已經做得夠道地了,但喝了一口湯後,覺得自己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想跟劉醫師要一碗湯回去給老公嚐嚐;周太太說台北有家牛肉麵館,一碗麵的最低消費額是台幣三千元,那家餐廳當天的湯都是前一天就開始熬的;居小姐說牛的每一個部位,熬煮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選肉也是一門大學問呢!你一言,我一語,最後的結論就是劉醫師那一鍋湯,特別獨到。
  回家後,我消化每個人的言語,從選牛肉,挑牛骨開始,也嘗試要煮一碗像樣的牛肉麵,試了幾次,總覺得煮出來的牛肉、牛筋夠香夠軟,但是下麵以後,湯頭就是少了那麼一點味道,請教劉醫師後,終於拿到她的獨家秘方。
  她告訴我,牛肉煮好後先撈起,以滷汁做為湯底,加水後,再加入大骨,雞腿、雞湯一起熬煮,這鍋湯就是這樣熬成。等要吃的時候,再把麵跟肉加進去,這樣肉也不會因為煮太久,失去原味。我終於明白,牛肉湯特有的甜味,原來是來自雞湯。
  近日,芝城文友在寒舍小聚,我大膽秀出劉醫師的獨家秘方,加上自己的一點熬煮心得,請大家試吃牛肉麵,竟然有人淺嚐幾口後,要求再吃第二碗,讓我信心大增,我想,我的牛肉麵食譜也可以公開了。

材料:牛鍵肉一條,牛筋兩條,牛肚一個。
配料:滷包一包,醬油四分之三杯,米酒四分之一杯,薑兩片,大蒜五瓣,冰糖少 許,辣豆瓣醬兩大匙,黑胡椒少許,八角少許。
湯料:牛大骨一塊,帶骨牛小排一塊,雞腿兩隻,洋蔥一個,蕃茄兩個。
做法:水半鍋加上配料,以大火先將滷汁煮開,再轉小火慢熬,牛肚一小時,牛肉 兩小時,牛筋三小時。煮好後撈起,以滷汁做湯底,加水後,再加入湯料,熬數小時即可。
  牛肉麵上桌前,加點青蔥、香菜、酸菜,更能提味。

劉醫師的酸菜做法:
酸菜洗淨,用熱水川燙過後,切碎,放入鍋中炒。
炒酸菜時,不用油,只加糖一起炒,糖一湯匙一湯匙慢慢加,炒到酸菜不酸,帶點甜味即可,酸甜可憑各人口味調整。
這道酸菜,配牛肉麵特別好吃,平常也可以當一道小菜。

Monday, December 1, 2008

走入赤杉林

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建在一片紅木森林中,這是校園一景

加州的海岸赤杉是世界上長得最高也是最古老的樹群,如果沒有天然災害或人為破壞,每棵樹都可活到二千年以上

  在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旅遊中心的工作人員,建議我們到赤杉森林走一趟。聖塔克魯茲附近有好幾個赤杉森林,連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都是建在一片杉木森林中。
  我們選擇到聖塔克魯茲往北,約四十五分鐘車程的大盆地赤杉州立公園(Big Basin Redwood State Park)。它是加州最早設立的州立公園,於一九0二年成立,佔地一萬八千英畝,公園內除了小溪、瀑布,最聞名的就是赤衫群了。
  加州的海岸赤杉(Coast Redwood),是世界上長得最高也是最古老的樹群,非常壯麗。它的分布地區,範圍狹窄,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山區地帶,由奧勒崗州邊界到加州中部的Big Sur,延伸約七百二十公里左右。這一帶受太平洋的影響,經年氣候潮濕、多霧,孕育了赤杉良好的生長環境。赤杉的平均樹齡高達上百年,樹身的直徑有十到十五呎,平均高度有二百至二百四十呎,有些甚至高達三百六十呎的。如果沒有天然災害或人為破壞,每棵樹都可活到二千年以上。
  赤杉的樹皮和樹身都含有高度的單寧酸,由於單寧酸的關係,它的外觀看起來呈棕紅色,名為赤杉,就是因為色彩獨特。單寧酸,還有天然的抗霉菌及防蟲效果。樹皮,單寧酸的含量更高,具有防火功能。因此,幾個世紀以來的天然森林大火,並沒有把它們燃燒怠盡。不怕火傷蟲咬,還有那些樹木能有這樣的能耐呢?
  我們在林中閒逛,發現許多大樹的外皮,都有燒傷的痕跡。有些甚至曾經被雷擊中,樹心已呈中空,外表一片焦黑。奇特的是,它們仍然活得好好的。樹得天獨厚,能自行療傷,即使需時千年,它也要把火傷處療好吧!
  赤杉樹身碩大無朋,枝葉卻細緻柔軟,扁平針狀的葉片,隨風搖曳,讓人覺得生意盎然、剛柔並濟。
  走在林中,我們不時檢到掉落地面的毬果。毬果約為一吋長,每顆毬果大概含有十四到二十四個小種子。小種子在手上把玩,一點都不起眼。很難想像,千年以前,這些大樹的生命,由如此細微的種子開啟。我抓一把毬果,灑向天空,不知千年以後,會不會有其中的一粒種子,也長成一株三百呎高的大樹?
  除了由種子繁衍,小樹苗有時也會從母樹的根長出來。赤杉的幼苗長得非常快,如果沒有天災,小樹苗每年可以長大一呎左右。沿著步道,可以看到許多巨樹群,它們併立一起,就像我們營火會時,大家手拉手,圍個大圈圈一般。母樹單獨立於中心點,軀幹最粗壯,子樹則環繞其周圍。每一樹叢,少則五、六株,多至七、八株,氣勢非凡。
  赤杉枝葉蓊鬱,陽光不易透入,走在林中,有一種陰沉的感覺。偶爾,啄木鳥「哆!哆!哆!」的啄木之聲,才稍劃破滿山的靜寂。隨著聲音追尋,可以找到不少紅頭啄木鳥,攀著樹身,跳上跳下。路邊有幾棵倒下的大樹,我注意到,有一段比較腐朽的樹幹,坑坑洞洞,滿目瘡痍,還被塞滿橡樹櫟子,原來,這都是啄木鳥的傑作!
  與赤杉為伴的,除了啄木鳥,還有小鹿、浣熊、臭鼬、松鼠。小動物悠然自在,遊走林間,彷如有大樹庇蔭,就能目空一切。遊客最好奇也愛尋找的小東西,有點特殊。牠不是什麼龐然大物,而是一種經常依附在赤杉根部的軟體動物,香蕉蛞蝓。牠全身黃透透,體型就像一根香蕉,也許因為色澤鮮豔,而成為此地的註冊商標吧!
  公園開闢許多健行步道,也設立好幾個露營區。已經入秋,營區空蕩蕩。我們只走完一條健行步道,就足足花了三個鐘頭。山道岔路很多,路標也不明顯,令人宛如進入迷宮。
  走出山區,我看到一大塊赤杉的橫切片,懸掛在步道入口處。樸實無華的木片,卻深深吸引我的目光,讓我感動的,是木塊上那一圈圈的年輪。年輪,是樹的自傳,每一棵樹,都以年輪來為自己的一生,留下永久記錄。木塊上兩千多條紋路,見證的,是這棵赤杉兩千多年來的山居歲月。哪一年發生旱災,哪一年鬧了洪水,日日夜夜,都一一寫在曲曲折折的紋路中。輕輕撫摸木塊,忽然覺得心有點沉,捨不得離去。
  赤杉林中走一回,讓我見識到千年古樹的雄偉,體會到心靜自然涼的舒暢。人不能遺世而獨立,偶爾到山區,與林木為伍,聽聽鳥叫蟲鳴,許多不如意事,也就隨著飄落的葉片,在瞬時之間一掃而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