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記載地球生態的歷史書

化石,像一本歷史書,記載著地球歷經的滄海桑田,在漫漫的歲月長流中,化石留下依稀的身影,映照人間的感動與深情。照片中兩顆三葉蟲化石是蓓思從摩洛哥帶回美國送給我的,銀杏化石是我在路邊檢到的

  我的好友蓓思是地質學家,也是一個化石迷。我到她的住處拜訪,就像走進一間小型的博物館。蓓思總是不厭其煩的介紹自己的寶物:「這是鯊魚牙齒,那是菊石,這塊古木化石是在亞歷桑那州發掘的,那片骨骼已經有四千萬年的歷史...,每一塊化石都像印在冊頁上的文字,書寫著年代久遠的故事,刻劃著永恆。」
  我很喜歡琥珀的晶瑩剔透,覺得它很適合做成首飾,掛在女人的胸前。可是蓓思把它和這些化石混在一起。我問:難道琥珀也算是化石?蓓思要我仔細看看她蒐集的琥珀,我發現有小昆蟲在裡頭。蓓思說:「琥珀是樹脂的化石,昆蟲落入尚未凝固的樹脂裡,也變成了化石。藏著昆蟲遺骸的琥珀,等於是兩種化石的結合呢!」
  房間內有片魚骨化石,我瞇著眼睛看,好像一幅魚的剪影鑲在石片中,清麗、脫俗。她解釋,這類化石大都呈薄片狀,稱為印痕。原來的魚體已經完全腐化了,礦物質取代了魚的骨骼,在岩石中留下天然的模子,魚形就被保留下來。這種化石,紋理纖細,格外動人。
  書桌上有一塊石化木,外表光滑,色澤溫潤如玉,年輪仍然清析可辨。蓓思告訴我,石化木是「置換作用」形成的化石。生物的骨骼或外殼,在岩石中遇到含有礦物質的溶液時,引起分子與分子的交換作用。生物體原有的成分被礦物質取代了,但是形狀和組織仍然不變。石化木就是木細胞組織與矽礦物置換而形成。
  我們一邊談,一邊欣賞,蓓思隨手拿起一塊三葉蟲化石送給我。這塊灰黑色的化石外表粗礪,形狀有點像海蟑螂。化石裹著一層硬泥巴,雖然歷經風霜烈日,看起來仍然有一股耐人尋味的美。那深沉的美與自然散發的粗獷之氣,觸動了我,令我想起一群在炎陽下,辛勤工作的考古學家。
  幾年前,我到南達可達州的惡地國家公園旅行,碰到一群考古學家在一個大豬穴的遺址挖掘化石。那天高溫燥熱,他們汗流浹背,小心翼翼的清理每根裸露在外的骨頭。
  有一個學者熱心的告訴我,化石的發現,對於探索地球的生態很有幫助。例如,透過對化石的研究,人類知道了像三葉蟲、菊石等遠古生物,曾經活躍於幾億年前的海洋裡,知道了恐龍等生物曾經活在地球上。化石,可以說是遠古生物的標本,見證了史前時代動物、植物的活動痕跡。
  我請教他,如何定義化石呢?他說:一般人認為至少要一萬兩千年的標本,才算是化石。
  臨走前,我問:「天氣這麼熱,你們在這邊工作一整季,一定很辛苦吧?四處都是荒漠的山脊,不會很寂寞嗎?」他微笑的回答:「你下次到博物館時,逛了一圈,如果覺得還有一點收穫,然後會想到我們,我想這就是我們在這裡工作的代價了。」
  我輕輕撫摸三葉蟲化石,感覺有股暖流從石中散出,那群學者的形象又出現在我的腦海:粗礪堅毅,在風霜烈日的磨蝕下,卻溫柔敦厚,充滿智慧。
  誰說頑石冰冷?我覺得化石真是有情物。它像一本歷史書,記載著地球歷經的滄海桑田,生物的生生滅滅。在漫漫的歲月長流中,化石留下依稀的身影,映照人間的感動與深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