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眼睛是做義眼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我在女兒的臉部義肢診所幫忙,偶爾會有朋友問我一些相關問題。有個台灣的朋友提到,他朋友幾年前因為陪伴兒子打棒球,眼睛不慎被打到而失明,眼睛還在,但是已經萎縮了,不知該如何是好?
因為沒看到本人,我只能提供他一些基本常識,讓他參考。
通常失明但眼睛還在的,也可以做義眼。這種義眼比較薄,類似比較大的隱形眼鏡,叫做scleral cover shell。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需不需要開刀,必須由眼科醫師決定。醫師或義眼師親自看過後,才能決定該如何治療。
義眼分幾個種類,一般的義眼,通常稱為ocular prosthesis, 若眼睛已經開刀切除,就需要義眼。眼睛動刀切除,通常有兩種,第一種enucleation,是將整個眼球切除,也切斷了連接眼睛肌肉和視神經的部分,癌症病人為了阻止癌細胞擴散,會動這種手術。第二種evisceration,就只挖掉眼球內部,就像一顆葡萄,挖空裡面的肉,但外邊的皮仍留著,並沒有切斷眼球與周邊肌肉的連結。許多人會好奇,裝上義眼後,眼睛還能轉動嗎?可以的,尤其戴scleral cover shell的病人,如果不細看,根本看不出來是義眼。
大部份的國家,眼科醫師做完手術後,會放上一個填充物,支撐眼窩(聽說日本就沒有,這個部分,在日本,也是義眼師的工作)。眼睛切除手術過後四到六星期之內,就需要做義眼。義眼做好後,也需要保養,平均半年要回診並重新磨光,小孩隨著年齡增長及不同階段的發育,要不斷更換義眼,大人則平均五年,要重新再做一個。義眼,不只是恢復臉部美麗的外觀,它還有防止眼部周邊組織萎縮的功能。
義眼師扮演的,是一個再造靈魂之窗的角色,本身必須要有醫學及藝術的素養。來到診所的病人,大都已經在規模較大的醫院由外科手術醫師動過手術,在眼睛內部裝上一個支撐物,這支撐物,就相當於眼球的部份。在美國,義眼師的工作就是延續這個過程,做眼球的最外層,也就是我們看得見的眼白、虹膜及瞳孔的部份。義眼的製作過程,非常細膩又複雜,因為每個人的眼睛大小深淺都不同,必需先灌模定型,再用模型的型狀,做成壓克力的粗坏,之後,畫眼再磨光打亮,整個過程就像在做一件微型的雕塑作品。
畫眼睛是做義眼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義眼師會把未完成的義眼準備好,套放在一個很小的模上固定,抽出幾根細細的紅毛線黏貼在眼白的部份,眼睛的微血管就做好了。之後,開始畫眼睛的虹膜及瞳孔,一枝非常細的筆,霑上油畫顏料,畫在一小片黑色的壓克力圓板中。如果病人只是一眼失明,義眼師會請病人面對面坐下,仔細端詳病人的另一隻眼,邊畫邊調色,黑色的小圓版色彩漸漸豐富,變得有生命。如果雙目失明的病人,義眼師會先與病人溝通,做出病人期待的眼睛,通常是依照病人家屬的眼睛來畫。像有個小孩,爸爸的眼睛是藍的,媽媽的眼睛是棕色的,他希望他的眼睛像媽媽,義眼師就請他媽媽當模特兒,畫出跟媽媽一樣的眼睛,戴在他臉上。
女兒的診所內,畫眼睛的診間,可以看到一桌面,當畫眼睛時,義眼師會請病人面對面坐下,仔細端詳病人的另一隻眼,邊畫邊調色。
來做義眼的病人從嬰兒到老人都有,有些病人是先天的缺陷,但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後天的原因造成。
我一個好朋友,自幼因意外一直戴著義眼,但他全身充滿活力,是公司的高級主管,他滑雪,駕駛帆船,寫作,導演,繪畫樣樣精通,並活躍於社團,大家都喜歡他的淵博學識及內容豐富的侃侃而談。
各行各業都有獨眼名人,他們只是單眼失明,但裝上義眼,外表依然亮麗,成就非凡。最有名的是美國第26任總統(1901-19091)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有幾個人知道它失去左眼呢?
1970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阿克塞爾羅德(Julius Axelrod 1912-2004),他21歲時,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工作,有一次做實驗,意外爆炸,讓他失去左眼,他並沒有因此喪志,持續在學術領域不斷努力,而有輝煌成果。意外之後,他一直戴眼罩,直到1994年他才做義眼,在他人生的最後十年,他都戴著義眼。
美國演員彼得福克(Peter Falk 1927-2011),他的代表作「神探可倫坡(Columbo)」,讓他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名偵探,可倫坡是我非常喜歡的影集。彼得福克三歲時因視網膜神經膠質瘤(retinoblastoma)動手術切除右眼,此後的一生中,他都戴著義眼。他打棒球,籃球,參加百老匯舞台劇演出,還開畫展。一眼失明,反而更激勵他在各方面的成就。來診所的小朋友,很多是因為視網膜神經膠質瘤而切除眼球,彼得福克的故事,可以給他們帶來溫暖與安慰。
臉部受創,總是無奈,沒有人願意無緣無故戴上義眼,但若能將身體某些部位的缺陷轉化為正能量,而不自怨自艾,人生同樣可以活得充實而精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