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6, 2011

呼叫鶴的呼喚─到威斯康辛看鶴

呼叫鶴可以長到五呎高,是北美長得最高的鳥類,因叫聲低沉而得名。

呼叫鶴成鳥羽色全白,非常漂亮。這一對是「國際鶴類基金會」以人工培育繁殖的

呼叫鶴因數量極少,很難在野地看到。科學家將呼叫鶴分為兩大族群,在德州過冬的是野生鶴,在佛羅里達過冬的,為人工繁殖的一群

冠鶴是非洲最著名的鶴類,以其頭頂美麗的冠羽最為人樂道。這隻是灰冠鶴,灰冠鶴分部在東非和中非,近來數量也逐年遞減

鶴類展覽中心的牆上有圖片說明,讓大家認識每一種鶴的棲息地,分布地點及移棲路線

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展覽中心園內一景

2001年十月底,芝加哥附近出現一群奇特的飛行隊伍。這支隊伍,由一部超輕型飛機領隊,帶領一群姿態優雅的呼叫鶴(Whooping crane),在天空呈人字型排開,牠們從威斯康辛州中部的Necedah野生動物保留區出發,路過芝加哥,目的地是佛羅里達中西部海岸的Chassahowitzka野生動物保留區。全程1218英里。這群呼叫鶴經由人工孵育,再進行野地訓練,由輕型機帶領牠們移棲,最後將野放回大自然。護送鶴群移棲的策劃工作,從1994年就已經開始,直到2001年,科學家才展開這項實驗性質的飛行。護送的輕型飛機有四部,工作包括輪流領隊、探測風向、觀察降落地點等。

為什麼這麼大費周章來訓練鶴的飛行呢?這支隊伍,引起我的好奇,我不斷追蹤牠們的行程,也開始對鶴的生態及移棲行為產生興趣。後來我才知道在北美洲的鶴類只有沙丘鶴及呼叫鶴兩種。其中呼叫鶴更是瀕臨絕種,1940年,只剩下十五隻在德州被發現。經過人為保育,這群野生鶴逐年增加,到2003年,已有184隻。除了保育野生鶴,科學家也採取人工繁殖,再進行野放的方式,來擴大呼叫鶴的數量。科學家將呼叫鶴分為兩大族群,在德州過冬的一群是野生鶴,在佛羅里達過冬的為人工繁殖的一群,約有兩百多隻。呼叫鶴可以長到五呎高,是北美長得最高的鳥類,因叫聲低沉,而得名。成鳥羽色全白,非常漂亮。因數量極少,很難在野地看到。

這幾年,每年秋天,我都會約朋友一起到印地安那州Medaryville鎮的野生動物保留區看成千上萬的沙丘鶴移棲,但我從來沒見過呼叫鶴。為了一睹呼叫鶴的丰采,我於八月間來到位於威斯康辛州Baraboo的「國際鶴類基金會」總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 簡稱ICF)。

ICF是一個非盈利的民間自然保護組織,其宗旨是致力挽救世界各地的鶴類及其棲息環境。以人工繁殖呼叫鶴,並帶領牠們移棲,就是ICF其中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ICF於1973年由兩位康乃爾大學的博士生Ron Sauey和George Archibald所創建,他們在進行鶴類研究和撰寫博士論文時,深感許多鶴類瀕臨絕種,決心創建一個從事鶴類研究和保護的基金會,並得到Ron的父母全力支持,將位於威斯康辛Baraboo的一個養馬場以每年一美元的價格租給他們,改建成鶴類養殖中心,並在這裡創建國際鶴類基金會。


1979年,ICF在Baraboo購買了自己的土地,把總部遷移到目前這個佔地225英畝的地方,陸續建了辦公大樓、圖書館、遊客中心、教育中心、鶴類展覽中心,以及一個擁有兩百多隻鶴的大型飼養場。ICF並與世界各地,約四十個國家的自然保育研究人員與科學家合作,直接參與當地保護鶴類的野外工作,以及濕地的保育,生態生境的維護等等。這些有利於鶴生長、活動的環境,也同時保護了其他的野生動物。

在三十八種已知的鶴類中,目前只有灰冠鶴、黑冠鶴、藍鶴、肉垂鶴、簑羽鶴、西伯利亞鶴、薩勒斯鶴、澳洲鶴、白頸背鶴、歐亞鶴、冠頂鶴、黑頸鶴、丹頂鶴、沙丘鶴、呼叫鶴十五種得以存留。除了極地及南美洲外,鶴類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洲。目前全世界只有ICF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們同時看到這十五種鶴。

遊客入園參觀,解說員會做約兩個小時的詳細導覽,展覽中心的牆上並有圖片說明,讓大家認識每一種鶴的棲息地,分布地點及移棲路線,園內還播放影片,介紹鶴的習性、成長,繁殖以及ICF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等,非常有趣。經解說員導覽,我才知道中國大陸有八種鶴,是鶴類分布最多的地方,而某些鶴類,隨著季節遷徙,跨州飛越,在好幾個國家都能見得到。

Baraboo距離威斯康辛著名的旅遊勝地威斯康辛河谷(Wisconsin Dells)僅十分鐘車程。ICF於每年4月15日至10月31日對外開放,時間早上9 點至下午5點,有免費停車場及野餐區。夏日到威斯康辛河谷遊山玩水,至國際鶴類基金會順道遊是個不錯的選擇。一般門票每人9.5元,長者及學生有優惠價。

ICF地址:
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
E-11376 Shady Lane Road
Baraboo, WI 53913
Tel:608-356-9462
www.savingcranes.org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草原風格的極致─萊特的羅比之家

水平的意象,出挑的長簷,羅比之家是十分典型的草原式風格的建築

萊特相信好的建築傳達著某種訊息,它不只是一棟房子,它也是安全、溫暖的家

位於賓州的落水山莊,是羅比之家草原風格的延伸,是萊特六十歲以後的作品,他豐沛持續的創造力,使他到了晚年,作品仍不斷問世。

落水山莊直接蓋在瀑布上方,小溪流經室內,藉山石落水,渾然天成

傍晚,我倚著大樹,坐在芝加哥大學校園,看夕陽照在一棟又一棟古典、優雅的建築上,聽鐘聲悠揚響起,真是一種至高的享受。

芝大以哥德式建築聞名於世,校園內有一棟獨特的房子,列名於建築史,風格卻完全不同於校內其他建築,那就是「羅比之家」。

1971年9月15日,芝加哥市政府正式將它列名為歷史古蹟。這棟建築落成的時間是1909年,至今才一百多歲,冠上古蹟之名,想必有其歷史意義。是的,設計「羅比之家」的建築師,正是現代四大建築大師之一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萊特在建築史上占一席之地,是靠他自己的努力。他提出的「草原風格」和「有機建築」的理論,創意獨具,為他日後的聲名奠定穩固的基石(註:學界封他為新芝加哥學派或草原學派的先驅)。所謂的草原風格,基本上是將建築和大自然結合為一體。萊特崇尚自然,把自然當成最高的建築原則。萊特相信好的建築傳達著某種訊息,它不只是一棟房子,它也是親切、安全的,讓人有家庭溫暖的感覺。他的作品,不光著重在外型,他更重視的是這棟建築有沒有生命的外在藝術。

羅比之家是十分典型的草原風格建築,被公認為是這種風格的極致。這棟房子是萊特為芝加哥腳踏車大亨羅比(Frederick C. Robie)設計的家。1906年,羅比在偶然的機緣下,請萊特為他設計新家,羅比的要求是,房子能夠防火,人在起居室裡能自由欣賞街景,卻不要讓外人看見他在裡面,也不要窗帘、百頁窗那些多餘的廢物。

羅比之家就依這個概念而設計,它的外貌以水平的意象與出挑的長簷呈現,加上彩虹似的長條藝術玻璃窗點綴,讓人產生一種和諧的氣氛。在室內設計方面,它是以垂直的線條構圖,融合了日本式的禪意,家具的重心低落,窗台也故意壓低,充滿了詩的凝聚美。

這樣革命性的建築風格,在1910年代驚嚇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但在今天,這棟房子卻成為代表萊特建築風貌的最佳典範。他擺脫歐洲式的束縛,創造出一股全新的風貌,足以代表美國風格。

萊特的建築不僅表現在外觀的設計,連室內家具、擺設也都是整體的呈現。我參觀羅比之家的時候,導遊說了一段小故事,指出萊特的固執與自負,甚至到了霸道的程度。有一戶人家請他蓋一棟房子,落成以後,邀請他到新居小住,他發現女主人將他設計的室內擺設更動位置。第二天,他起個大早,乘著女主人還沒醒來,就將所有的家具擺回他原先設計的位置,聽說女主人一氣之下,從此不再邀請他到家中作客。

萊特雖然沒有正式受過學院的訓練,但他一輩子都在不斷的進修,學習自我成長。他一生設計了兩萬多件作品,除了羅比之家,位於賓州的落水山莊,日本的東京帝國飯店,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都是他的作品。落水山莊更是羅比之家草原風格的延伸,許多人都說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築。

兩年多前,我們開車送女兒到華府史密松寧博物館實習,路過賓州時,特地繞到落水山莊。落水山莊是萊特為匹茲堡百貨公司大亨考夫曼(Edgar Kaufmann)蓋的週末渡假屋,位於一個很偏僻的小村,那兒林木蒼蒼,有山有水,有瀑布。考夫曼夫婦原來希望房子能面對瀑布下方,但萊特卻有不同的想法,他把房子直接蓋在瀑布上,讓小溪流經室內。落水山莊沿著山坡由下往上而蓋,房子被圍繞在一片森林中,整座山,就只有這棟建築。它遠離塵囂,藉山石落水,渾然天成。我第一眼看見它時,就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水平的意象與出挑的長簷,正如同芝加哥的羅比之家。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空入內參觀,在森林中環繞山莊逛一圈後,隔著小溪站在對岸欣賞,房子下方,瀑布從石壁披掛而下,潺潺水聲入耳,亦可感受到一灣清泉流經室內的清爽。

芝加哥郊區的橡樹鎮也有許多萊特設計的建築,他的住宅和辦公室都在橡樹鎮。這位掘起於芝加哥的建築師,從十九歲開始建築生涯,他豐沛持續的創造力,使他到了晚年,作品仍不斷問世。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是在六十歲以後才完成,落水山莊就是其中之一。他勇於改變既有的風格,嘗試新的潮流和趨勢,終於耕耘出一片自我的天地。

走出羅比之家,我有一種豐碩的充實感。歌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的,羅比之家,讓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棟賞心悅目的屋宇,也讓我體驗了美的律動與規則,那些深具創意的旋律,在我心中迴盪、交織。

Monday, August 29, 2011

秋聲絮語            

西北大學校園內的楓葉

西北大學的一棟建築,亮麗的玻璃窗,將對面的景致都攝入建築中

我拍建築,也拍到自己

秋末,森林中的葉片已落盡,只剩枯枝迎接即將到來的嚴冬

在森林中,並不是每片葉子都能紅得很勻稱,有些葉片乾乾澀澀的,像是窯中燒過的瓦片

秋高氣爽,父女騎馬到林中閒逛

和朋友要到Beach State Park 看人數鷹,路過一個小鎮,街道沒有車子與行人,只有整排爭奇鬥豔的樹群,伴著籃天白雲,秋,就這樣悄悄的到來。每年秋天,移棲的鷹會路過伊利諾,有一群愛鳥的人會在Beach State Park 某個定點計算鷹的數量,我稱他們是「數鷹的人」,我也很好奇,他們用什麼方法來統計路過的鷹群?

飄離樹身的落葉,正向大地告別


夜來雷雨交加,陣陣狂風驟雨夾雜。我從窗口向外望,在微弱的路燈襯映下,只見漫天的樹葉在夜空飛舞。這種景致深深觸動了我,於是一股感傷浮上心頭。秋已盡,飄離樹身的落葉,正向大地告別。

秋,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節!

在秋天,我喜歡走在人行道上,觀賞樹葉。黃、綠、橙、紅的葉片,色澤濃烈,稍嫌誇張的堆疊在一起,給人一種成熟美的印象。糖楓,當是最早帶來秋天訊息的樹了。當群樹還穿著青綠夏裝,它們就迫不及待的套上金黃和大紅的秋裝,在路旁迎風招展。

芝加哥的郊區有很多森林保留區,遍植橡樹、槭樹、糖楓。天氣逐漸轉涼,這些樹就紛紛爭奇鬥豔。

每年秋風吹起,我們全家就會挑個悠閒的日子,到林中探訪,騎著馬匹在林中閒蕩。

在林中慢慢觀察,與樹並肩而行,感覺與樹很親近,也可以感受到樹的寬懷大量與親和。它讓鳥停在枝頭歌唱,它讓松鼠在樹幹築巢,它還讓小鹿、浣熊在它身旁遊走。當你向上望,你會看見樹葉的色彩神秘多變。我們喜歡從樹葉的色澤來猜樹的名稱。整簇紅葉聚集的地區,通常都種滿糖楓,沿途如果看見黃葉錯落交疊,那一定是在白楊林區了。橡樹的葉子雖然在秋天染成紅色,但是色澤比較暗,近看,就不如糖楓紅得透明。
 
一般人常說「霜染紅葉」,印象中都以為葉子經過寒霜以後才會變紅,事實上葉子變色與霜降的關係並不密切。樹葉中除了葉綠素外,也含有葉黃素和其他色素。春、夏兩季,樹葉忙著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葉綠素的成份特別多。所以濃綠色把其他的顏色全蓋住了。到了秋天,日照漸短(註:陽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要素之一),光合作用隨著緩慢下來,植物的葉綠素成份減少,其他色素就顯出了。

除了日照的長短以外,還有很多原因也能使葉子變色,例如氣溫的高低,樹液中的糖份、酸素等,都會影響葉子的顏色。糖分尤其能使葉子變紅,所以糖楓的色彩特別漂亮,它的美麗可在林中稱王。

在森林中,並不是每一片葉子都能紅得很勻稱,能將秋陽粧點得異常絢爛。也不是每一年都會出現「楓葉紅於二月花」的美景,這要看當年的氣候而定。今年芝加哥的天氣忽冷忽熱,也直接影響到樹葉色彩的變化。走在林間,發現很多葉子乾乾澀澀的,並沒有變成耀眼的紅色,倒像是窯中燒過頭的瓦片,一片焦黃,微風一吹就掉落了。

我喜愛秋天,愛這個季節特有的明豔色彩,但是看見枯葉離枝,在風中抖動的無奈,卻也常感傷懷。美,為什麼總是在無限美好的期待中,嘎然止住?

夜雨依然狂囂,被風吹落的葉片,吟出蕭瑟的秋聲,向大地告別。落葉,在寒冬來臨前的雨夜,結束了它色彩繽紛的一生。

飄離樹枝的葉片,不知蕩向何方?但是終將堆積、分解轉化成肥沃的土壤。秋去冬來,四季有序,來年春天,沃土依然會滋養樹群。當春臨大地,枯枝再度萌芽生長,又是一個新的生態循環。

這樣一想,我又何必為了落葉的飄零而哀傷呢?


Monday, June 27, 2011

旋律縈繞芝加哥─千禧公園的夏日音樂祭

由建築師Frank Gehry所設計的千禧年公園戶外音樂廳Jay Pritzker Pavilion,前半段有舒適的坐椅,後半段是青翠的草坪,格型的支架吊滿昂貴的音響,讓聽者即使坐在很遙遠的位置,也能夠與前排的觀眾,享受到一樣的音效。



如果沒有時間觀賞正式演出,聆聽彩排也非常精彩,曲目與正式演出相同,差別只是彩排多半在白天,團員穿便服,偶爾指揮不滿意的段落,會請樂團再演奏一次。


巨型雕塑「雲門」(Cloud Gate)為英國藝術家Anish Kapoor所設計,「雲門」前面,也是芝加哥夏季音樂會中, 一個很熱門的表演場地。因它的外型像一顆豆仁,芝加哥人都俗稱它為「豆子」(Bean)


皇冠噴泉(The Crown Fountain)為西班牙藝術家Jaume Plensa 所設計,位於密西根大道旁邊,也是千禧年公園內非常有名的景點,夏日經常吸引許多孩童戲水。


到芝加哥不要走馬觀花,這是個優雅浪漫的城市,需要用精緻細膩的心情來體會。每一年從五月到九月底,芝加哥的天空處處飄蕩著音符,街頭巷尾,總有美妙的樂音傳來。

讓市民聽到免費的音樂,把古典音樂帶到戶外,是芝加哥的傳統。這個構想起緣於1931年經濟蕭條期間,當年的市長Anton Cermak為鼓舞人心,遂建議舉辦免費的音樂會,讓市民聆聽,於是有了「格蘭特公園音樂節」(The Grant Park Music Festival)這樣的節慶。

格蘭特公園的古典音樂節,是全美國唯一免費開放給市民的一系列古典音樂活動。由「格蘭特公園交響樂團」及「格蘭特公園合唱團」擔綱演出,並邀請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及指揮家共襄盛舉。系列音樂會從1935年第一次舉辦以來,今年已經邁入第七十七年。從六月十五日開始,到八月二十日,為期十週,將有超過三十場的古典音樂會在「千禧年公園」演出。

「千禧年公園」是「格蘭特公園」的一部份。它原來是一處廢棄的鐵道,經過整修,原定於千禧年落成,卻因施工遲緩,延至2004年才開放。當然,它所耗的經費也比預算一億五千萬美元多了好幾倍,花了四億七千五百萬美元完成。花大錢蓋的公園,它的氣派,自是不同凡響,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屋頂花園。公園底下,是一片廣大的停車場,還有一個火車站。

公園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建築,也是園內的設計主體,是豪華的戶外音樂廳Jay Pritzker Pavilion。音樂廳以Jay Pritzker的名字命名,他的家族以擁有凱悅飯店聞名。音樂廳與旁邊的BP人行天橋都是以不鏽鋼為建材,波浪狀的屋頂與蛇行的橋面,兩者相呼應並連為一體,同為著名建築師Frank Gehry 所設計。千禧年公園開放後,戶外音樂廳不僅成了「格蘭特公園交響樂團」及「格蘭特公園合唱團」的新家,它更將芝加哥的夏季音樂活動帶向一個新境界。除了吸引更多的古典音樂迷,它也將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帶向舞台。

許多付不起音樂廳門票的大眾,在這邊得以欣賞到著名音樂家的演出。古典音樂外,「音樂無國界」亦是音樂祭的重頭戲。藉著音樂,讓世界各地的聲音在此交流。它除了請來世界級的民俗音樂家集聚一堂,更將各國特殊的樂器介紹給民眾,例如二胡、古箏、琵琶、揚琴這些西洋人不甚熟悉的中國樂器,經由音樂家的巧手撥弄,就將中國音樂傳揚。由馬友友策劃領軍的「絲路之旅」,多次在這個舞台演出,並受到觀眾極熱烈的迴響,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年的「音樂無國界」將於六月九日開場,邀請來自內蒙古的樂團演出。其他,像非洲、以色列、加勒比海等地區的音樂,也將在六月、七月間陸續登場。芝加哥與爵士樂幾乎是劃等號的兩個名詞,八月就是爵士樂的天下了,此外、熱門搖滾、歌劇,舞蹈、雜耍也都會在這個季節輪番上場。

戶外音樂廳可以容納一萬一千名觀眾,華麗的舞台下,前半段有舒適的坐椅,後半段有青綠的草坪。舞台上不管是彩排或正式演出,都隨時開放。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帶來美食,坐在草地上野餐,同時觀看表演。晚上的節目,大都是六點半開始演出。如果在市內逛了一整天,傍晚來到千禧年公園正好。先到「皇冠」噴泉旁看孩童戲水,再到「雲門」雕塑前照個像留影,然後來到戶外音樂廳前,石階、草地隨意找個位置坐下,靜下心來,等待樂聲響起。

戶外音樂廳以外,公園任何一個角落,也經常會有不同的表演及活動,巨型雕塑「雲門」前面,也是一個很熱門的表演場所。千禧年公園內的音樂表演,只是芝加哥音樂祭的一部份,「芝加哥文化中心」裡面的音樂廳,所有的演出,也大都是免費的。

想要了解芝加哥的音樂盛會,先到位於密西根大道上的「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逛一圈,它就在千禧年公園對面。從倫道夫街(Randolph St.) 這個門進去,走進旅遊服務中心(Visitor Information Center),這兒放滿芝加哥旅遊及各項活動的資訊,地圖、簡冊,任你隨手翻閱,隨時取走,完全免費,廳內還有服務人員,幫忙你尋找資料,解答問題。別忘了拿「千禧公園的格蘭特公園音樂節」(Grand Park Music Festival in Millennium Park)及「千禧年公園2011」(Millennium Park 2011) 這兩份資料。它有整季的節目表,演奏樂團及曲目,彩排、演出時間及地點,只要一翻開即一目了然。資料齊全,你就可以按圖索驥,暢遊這個全美第三大的城市了。

Wednesday, June 1, 2011

知更鳥日記

去年五月,有一對知更鳥在我家後陽台底下的樑柱築巢,生了四隻小寶寶。今年,牠們回到同一個位置築巢。四月26日,開始築巢,27 日巢的外型已築好,開始內部裝璜。5月2日母鳥下第一個蛋,3日又多了一個,直到4日中午共有三個蛋在巢中,我還看到地上有一個破蛋。藍色的知更鳥蛋,比鴿子的蛋小一點點。

蛋下齊了,母鳥即開始孵蛋,經過12天,5月16日中午,有兩隻小鳥孵出,另一隻正在破殼而出。剛孵出的小鳥,全身無毛,光禿禿、醜醜的,但小鳥長得很快,不到幾天,毛就長齊了。

母鳥每天坐在窩上,幫小鳥們取暖。

兩隻成鳥輪流守衛,我稍微靠近鳥巢,牠們就會大聲叫,飛過來攻擊我,滿凶悍的,這隻長得很帥,應該是鳥爸爸。

我們肚子好餓,爸媽為什麼還不回家?

午餐時間囉!本來不想放這張照片,因為‧‧‧但世滄說這張拍得不錯,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知更鳥的美食是什麼。

兩隻成鳥,每天忙進忙出好辛苦,一家好幾口嗷嗷待哺。

小鳥長大了,鳥巢顯得有點擁擠了。

5月30日,小鳥離巢,一大早,我看到時,只剩這隻還站在巢邊,牠拍拍翅膀,跌跌撞撞就跳到地上了,都沒有看到成鳥教牠們飛,知更鳥,好像天生就會飛了。

小鳥離巢後,飛到地上。小鳥一旦離巢後,就不會再回來了。去年,小鳥離巢後,成鳥還在旁邊看著牠們,約兩、三天的時間都在我家後院的大樹上飛來飛去,今年一離巢,就全部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