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1, 2009
龍柱之美
那天,我和女兒一起到鹿港龍山寺,在後殿一個靜謐的角落,我的目光被一縷輕煙所吸引。斜照的陽光像一層透明的薄紗,輕煙緩緩從中穿透。我的視線隨著煙圈向前移,落在石雕的龍柱上。龍身凌空而降,蒼勁有力的沿著柱體迴旋。靜態的石材彷彿充滿了生命力,呈現出一股飛躍的氣勢。
我拉著女兒順著龍柱繞一圈,體驗龍柱在陽光照射下帶給我們的視覺感受。
我告訴她,我喜歡立體的美,雕塑,就是一種典型的立體美。這對龍柱石雕,色澤灰沈,刻工犀利,不管從任何角度來欣賞,都能感受到它的肅穆與震憾。
雕塑作品會隨著角度的改變,產生不同的造形、明暗,甚至輪廓的大小也會跟著感官而移轉。我教女兒繞著龍柱旋轉的時候,先將視線停駐在一個面,再快速移轉到下一個面,這樣會產生一種很特殊的效果,好像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同時看見一系列的畫面。
我又告訴女兒,我喜歡在有陽光的日子看雕塑。
陽光,能讓作品產生奇妙的光影變化。光與影,雖然只是黑與白的對話,卻讓人產生無窮的幻想。亮時華麗,暗時詭異。有時安詳,有時深沉;有時讓人興奮無比,有時又讓人覺得悲傷抑鬱。
女兒靜靜的聽,我簡單的描述。她彷彿全明白,只說喜歡台灣,喜歡龍山寺。
龍山寺的格局宏偉,雕刻精緻,是國家第一級古蹟,也是台灣現存最佳的清代傳統建築。寺廟中的三對龍柱,風格迥異,代表了三個不同年代的雕刻。
三川殿前的龍柱,完成於道光年間,是清朝初期的作品。一邊龍頭在上,直飛入天;另外一邊龍身朝下,龍頭回轉。翻天覆地的雕法,造型渾厚、粗獷、樸實,充滿純淨、圓融的美感。
拜亭的龍柱,雙龍由天而降,龍足在地,龍首昂起,為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所刻,是清朝中期的作品,刻工比三川殿的龍柱細膩,裝飾的手法雖然加強,但是仍然保持道光年間的風格。這兩對龍柱的石材都是大陸泉州的白石。
龍山寺的後殿在一九二一年曾遭大火焚燬,到了一九三八年才重建,所以後殿的建築風格與前殿、正殿顯著不同,龍柱的雕法也不一樣。這對龍柱的轉折起伏變化很大,龍頭凸出柱身許多,刻痕繁複華麗,由台灣的觀音山石所刻成。
我們看龍柱,也抬頭看簷下的畫棟雕樑。香煙裊裊,繞著龍柱旋轉,沈沈的香在風中散開,傳遞著寺廟凝重、莊嚴的氣息,讓人覺得舒適、安逸。
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午後,我們母女在龍山寺,圍著一根龍柱談雕塑,一起欣賞古寺迷人的精緻藝術。陽光下,女兒凝神靜聽的神色,竟然也美得有如一尊雕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