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1, 2009

龍柱之美

鹿港龍山寺

  那天,我和女兒一起到鹿港龍山寺,在後殿一個靜謐的角落,我的目光被一縷輕煙所吸引。斜照的陽光像一層透明的薄紗,輕煙緩緩從中穿透。我的視線隨著煙圈向前移,落在石雕的龍柱上。龍身凌空而降,蒼勁有力的沿著柱體迴旋。靜態的石材彷彿充滿了生命力,呈現出一股飛躍的氣勢。
  我拉著女兒順著龍柱繞一圈,體驗龍柱在陽光照射下帶給我們的視覺感受。
我告訴她,我喜歡立體的美,雕塑,就是一種典型的立體美。這對龍柱石雕,色澤灰沈,刻工犀利,不管從任何角度來欣賞,都能感受到它的肅穆與震憾。
  雕塑作品會隨著角度的改變,產生不同的造形、明暗,甚至輪廓的大小也會跟著感官而移轉。我教女兒繞著龍柱旋轉的時候,先將視線停駐在一個面,再快速移轉到下一個面,這樣會產生一種很特殊的效果,好像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同時看見一系列的畫面。
我又告訴女兒,我喜歡在有陽光的日子看雕塑。
  陽光,能讓作品產生奇妙的光影變化。光與影,雖然只是黑與白的對話,卻讓人產生無窮的幻想。亮時華麗,暗時詭異。有時安詳,有時深沉;有時讓人興奮無比,有時又讓人覺得悲傷抑鬱。
  女兒靜靜的聽,我簡單的描述。她彷彿全明白,只說喜歡台灣,喜歡龍山寺。
龍山寺的格局宏偉,雕刻精緻,是國家第一級古蹟,也是台灣現存最佳的清代傳統建築。寺廟中的三對龍柱,風格迥異,代表了三個不同年代的雕刻。
  三川殿前的龍柱,完成於道光年間,是清朝初期的作品。一邊龍頭在上,直飛入天;另外一邊龍身朝下,龍頭回轉。翻天覆地的雕法,造型渾厚、粗獷、樸實,充滿純淨、圓融的美感。
拜亭的龍柱,雙龍由天而降,龍足在地,龍首昂起,為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所刻,是清朝中期的作品,刻工比三川殿的龍柱細膩,裝飾的手法雖然加強,但是仍然保持道光年間的風格。這兩對龍柱的石材都是大陸泉州的白石。
  龍山寺的後殿在一九二一年曾遭大火焚燬,到了一九三八年才重建,所以後殿的建築風格與前殿、正殿顯著不同,龍柱的雕法也不一樣。這對龍柱的轉折起伏變化很大,龍頭凸出柱身許多,刻痕繁複華麗,由台灣的觀音山石所刻成。
  我們看龍柱,也抬頭看簷下的畫棟雕樑。香煙裊裊,繞著龍柱旋轉,沈沈的香在風中散開,傳遞著寺廟凝重、莊嚴的氣息,讓人覺得舒適、安逸。
  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午後,我們母女在龍山寺,圍著一根龍柱談雕塑,一起欣賞古寺迷人的精緻藝術。陽光下,女兒凝神靜聽的神色,竟然也美得有如一尊雕塑。

Sunday, April 5, 2009

認知與體諒

一盤空心菜,讓姊姊體會到,認知的不同,往往會讓結果產生極大的差異,也讓她學到,凡事,你得為對方的立場想一想

  父親生性浪漫,母親則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前幾天我們姊妹與母親閒聊,媽提及一件往事,她說如果有機會再到鹿港,她最想做的事,是到夜市吃一盤蚵仔煎。年輕時,她與父親同遊鹿港。母親早聽說鹿港的蚵仔煎遠近馳名,來到鹿港,她衷心盼望的,就是到夜市吃一盤蚵仔煎。用餐時,父親卻帶她到一家規模不小的餐廳,點了一盤炒竹筍、一盤小魚乾、一盤蕃薯葉之類的青菜,幾道小菜,花掉兩千多元,然而,她盼望已久的蚵仔煎,竟然沒吃到,這事讓她至今仍耿耿於懷。
  母親自幼在農家長大,老家的三合院,周邊種滿竹筍,蕃薯葉更是滿地都是,炒竹筍、蕃薯葉對她來說,早已吃膩了,好不容易出個門,竟然還要吃這些,能不嘔嗎?更慘的是,餐桌上還有一道老闆特別推薦的小魚乾。我小時候,父親調到濂洞國小,濂洞濱海,也算是個小魚村,當地,最廉價的菜色,恐怕非小魚乾莫屬了。她第一次到鹿港,滿心只想嚐嚐當地的名產,卻不能如願,她心目中的廉價小菜,卻要花大錢,這趟旅遊,是不是非常不值呢?難怪已過幾十年,她依然還在責怪老爸的不體貼。
  祖父是校長,父親的一雙手,不會種田,卻能彈琴,會畫畫。老爸個性外向,極愛古典音樂,他會帶我們去看「屋上的提琴手」、「一曲難忘」這種電影,帶我們到基隆看輪船,到台北植物園賞荷花,到故宮看畫、看青銅,他教姊姊演話劇,教我彈鋼琴,他的浪漫,我們姊妹最清楚,我們不用負擔家計,很能享受他的浪漫,但是老媽不同,為了生活,她要斤斤計較花用的每一分錢,幾十年前的兩千多元,那是一筆龐大的數字。
  姊姊聽了媽一番話語,告訴母親:「媽!不要怨他了,老爸是個浪漫的人,他要給妳的,一定是他認為最好的,他看妳平日任勞任怨忙家務,難得出遊,帶妳上餐廳,一定有他的用心,妳卻誤會他,沒有體諒老爸的好意。」
  姊姊接著說了一個小故事,一段當年她住在菲律賓時的記憶。
  當年姊夫因工作關係,全家搬到菲律賓。住家前,有一塊小空地,她利用那塊空地,種了些蔬菜,第一次收成時,她興奮極了,手握著一把又肥有嫩的空心菜,讓她頗有成就感。菜炒好後,她特地為佣人留了一大盤,她要與佣人分享耕作的成果與收成的喜悅。
  沒想到佣人吃飯時,看到那盤擺在眼前的空心菜,眼淚竟簌簌流下來,她哭訴,我在家天天吃空心菜,我以為來到你們家工作,我能吃到較好的東西,沒想到你一樣給我空心菜吃,難道我一輩子都得這麼苦,一輩子都得吃空心菜?
  原來佣人在非常貧困的家庭長大,從小衣食匱乏。空心菜是最容易種植的菜,到處能存活,她家,什麼都沒有,只有像雜草般的空心菜。
  姊姊說佣人這一番哭訴,讓她一輩子銘記在心。這事,讓她體會到,認知的不同,往往會讓結果產生極大的差異。你認為最好的東西,不見得別人也會喜歡。這事,也讓她學到,凡事,你得為對方的立場想一想。當兩人意見相左時,應該彼此溝通,也當相互體諒。  
  如今,父親臥病在床,無法為自己年輕時的浪漫辯解,我相信姊姊已經代他答辯。老媽呀!我相信您多年來的心結應該已解,下次再遊鹿港,我們一定會帶您去吃一盤蚵仔煎。